摘要:驶入盘州市坪地乡七官营村,正值秋收时节。金黄的玉米地里,村民们忙着采收,家家户户庭院里堆满沉甸甸的玉米袋。山腰上,连片茶园绿浪翻滚,茶厂里茶香四溢。这个曾经交通闭塞的贫困村,如今已是“六盘水市文明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焕发着勃勃生机。
驶入盘州市坪地乡七官营村,正值秋收时节。金黄的玉米地里,村民们忙着采收,家家户户庭院里堆满沉甸甸的玉米袋。山腰上,连片茶园绿浪翻滚,茶厂里茶香四溢。这个曾经交通闭塞的贫困村,如今已是“六盘水市文明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焕发着勃勃生机。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山村
七官营村的名字,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据村中老人讲述,清朝时期,一户姬姓官员为守护家园,命兄弟中排行第七者在此安营扎寨,“姬官堡”由此得名,后历经岁月流转,演变成了今天的“七官营”。
今年68岁的老支书何照全,是村里发展的见证者。“我是1958年出生的,那时候全村大多是茅草房、土瓦房,”何照全回忆道,“板壁房算是好的了,占到四成左右。生火要用四个大石头架锅,背煤要走到天边去,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能回来。”
在他的记忆里,七官营的变迁就是一部浓缩的六盘水农村发展史。“从土路到水泥路,从煤油灯到电灯电话,从缺水吃到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这个变化何止千倍!”何支书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七官营人的心声。
解放前夕,七官营村称“关云七堡”,社会动荡,苛捐杂税繁重,村民生活困苦。1950年,这里迎来解放,更名为“七官云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官营公社东风大队”;1984年撤社并乡改为“官营乡七官营村民委员会”;2003年定型为坪地彝族乡七官营村民委员会至今。这一系列的名称变迁,记录着这个小山村跟随时代步伐前进的足迹。
村中至今流传着红色故事。周崇林,1919年出生在这个山村,13岁便投身革命,1949年带领盘北游击队为解放事业奋战。解放后,他先后担任盘县公安局局长、政协主席,1992年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他的事迹,至今仍在激励着七官营人奋发向前。
基础设施重塑乡村面貌
从“找水吃”到“水自来”。2018年,是七官营村饮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村里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的目标,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进每家每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
而在过去,饮水问题是困扰七官营几代人的难题。1971年,村民们利用位于三组交界的大洼塘水源,自发投工投劳修建水库,开启了自主解决饮水问题的第一步。2016年,村里争取到160万元资金,完成了大洼塘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一举解决了洒克梅、七官营两个村4300余人的饮水问题。
“以前天不亮就要去挑水,现在一拧开水龙头,清水就来了,”村民许正文感慨地说,“这可是我们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事。”
从“煤油灯”到“电气化”。1995年,七官营村实现了全村通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村民们告别了黑暗,迎来了光明。通电不仅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往现代文明的大门。
2012年,七官营村又迎来电网改造的契机。这次改造提升了电网的供电能力和稳定性,优化了电力服务,使村民们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电力服务。如今,家家户户电器齐全,电磁炉、电饭煲、电视机、电冰箱已成为生活标配,部分村民还购置了电脑,接入了互联网。
从“黄土路”到“幸福路”。2018年,七官营村完成了通组路硬化工程,11公里的水泥路如一条条玉带,将8个自然寨紧密相连。这一成就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日常出行条件,还促进了村庄与外界的联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退伍军人许正文对此感触颇深:“以前我们去坪地乡赶集,一看鞋子和裤腿上的黄泥,人家就知道是官营人。现在油路铺好了,这个‘标志’再也没有了。”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七官营村在2018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成功实现了串户路和庭院的全面硬化。截至2024年,已有208户农户完成厨房改造,512户完成厕所改造,326户房屋得到修缮,60盏路灯照亮了村民的夜行之路。
村支书黄丹介绍:“我们建立了环境运行常态化机制,每周五发动村民整治环境卫生。刚开始两个月很困难,现在村民已经养成了好习惯。”
多元发展拓宽致富路
茶产业让绿叶变“金叶”。赵燕是七官营村茶产业的带头人。2012年,在村委会工作的她发现茶叶商机,决心带领村民发展茶产业。“最初123天没有下雨,茶苗都快死光了,”赵燕回忆道,“我东拼西凑了17.5万元,从2.5公里外的大山上布管网引水。”
为了解决村民的用水问题,她每天早晨8点到晚上6点无偿提供用水给老百姓浇灌茶苗,晚上7点后才带着不满12岁的女儿和不到4岁的儿子到自己的茶叶基地浇水。“那个冬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寒风刺骨,”赵燕红着眼眶说,“嘴唇开裂到一张口就流血,手脚全是冻疮。可既然选择了,就得坚持。”
在她的坚持下,经过3年努力,成功实施了600余亩优质龙井茶。如今,赵燕基地连同周边老百姓集中连片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7000余亩,覆盖农户80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60余户。茶叶基地成功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223人,为每个困难就业家庭年增收3500元以上。
2016年,七官营村的茶叶初次采摘;2017年建起茶叶加工生产线;2018年注册“坪地春香”商标;2023年“乌蒙翠芽”白毫银针荣获省级金奖。赵燕也在2020年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养殖业让传统焕发新生机。一直以来,七官营村都有养殖猪、牛、羊及家禽的传统。周万能是村里的养殖大户,他和儿子一起养猪100多头。“2011年开始养猪,就是为了赚钱糊口,”周万能朴实地说,“农村人,不养猪还能干啥?”
虽然养殖路上充满艰辛——“今年是最亏的,500斤的猪才卖7块钱一斤,养一头猪要亏五六百块钱”,但周万能依然坚持:“行情不好就少养点,行情好就多养点,这肯定要继续养下去。”
在全村范围内,养殖业已形成相当规模。13家养殖场运营有序,生猪存栏5000余头、牛600余头、家禽3000余羽,养殖总产值达380余万元。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精细化的照料,确保了动物的健康成长,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良种良法促农业增收。七官营村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吸引了市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前来开展新品种试验。今年,村里试种了23个玉米品种,测产结果显示亩产均在900公斤以上。
“这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农民种植积极性高,”市农业农村局专家表示,“我们将从中选出产量高、抗性强的品种,作为下一步推广的主导品种。”
全村耕地面积7000余亩,粮食播种面积4400余亩,主产高效玉米,产量22万余吨。除了玉米、茶叶外,马铃薯、小麦、小米、高粱等作物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七官营多元的农业产业体系。
教育医疗并进促和谐
教育之光照亮山村未来。官营小学始建于1958年,时称“盘县特区坪地区官营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历经3次搬迁,于1978年搬迁至现址。2000年10月,经六盘水市农发办李仲显同志介绍,获得大连市援助资金,建成教学楼一栋,学校更名为“大连市援建关云希望学校”。
校长介绍:“2011年,我们转变为全封闭寄宿制完全小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16年,总投资40万元的塑胶运动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如今,学校占地面积11093平方米,建筑面积1982平方米,图书室藏书10000余册。现有6个小学教学班,124名小学生,专任教师6名,都是中级教师。
小太阳幼儿园成立于2014年6月,是一所农村民办幼儿园。园长介绍:“我们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园宗旨,关注、尊重每个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让他们自信、自主地成长。”目前,幼儿园有3个教学班,在园幼儿98人。
医疗之盾守护村民健康。2018年,七官营村卫生室建成,配有2名村医,承担着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的重任。卫生室的建设和运营对改善村民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小病不用出村,医保也能直接报销,”村民纷纷表示,“健康有了保障,生活更安心了。”
卫生室不仅为村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还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措施,增强了村民的健康意识。
文明乡风润心田
七官营村在乡村治理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村支书黄丹介绍:“我们充分发挥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作用,利用村中老支书、威望人士的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近年来,七官营村实现了“零上访”,邻里和睦、乡风文明。村里每周五的环境整治活动,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现在你穿一件新衣服丢在地里,十天八天后回去找,它还在那里。”老支书何照全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村的变化!”
2022年,七官营村获得“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奖,被评为“六盘水市文明村”;2023年获得坪地彝族乡“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村民许正文的话印证了这种变化:“最大的感慨就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二十多年前,山上树都砍光了,现在大树都长起来了,空气特别好。”
从姬官堡的古老传说到今天的文明新村,从周崇林的赤胆忠魂到赵燕们的创业坚守,七官营人用奋斗书写着“农民富、环境美、乡风淳”的崭新篇章。正如村支书黄丹所说:“我们要让村民口袋鼓起来、生态好起来、日子红火起来!”
乌蒙新报记者 罗振源
编辑:周真明
一审:李佳凤
二审:巫娜
三审:赵明
来源:乌蒙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