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7000热度、十几套衣服、零预告上线,赵露思把《许我耀眼》直接扔上桌,观众连筷子都没拿稳,锅已经烧得通红。
27000热度、十几套衣服、零预告上线,赵露思把《许我耀眼》直接扔上桌,观众连筷子都没拿稳,锅已经烧得通红。
腾讯视频内部的人跟新浪娱乐说,这次“裸播”就是赌一把,看没有热搜轰炸还能不能炸出水花。
结果赌桌刚铺开,筹码瞬间堆到天花板,平台笑得合不拢嘴,马上把后台数据截图往品牌方邮箱里一甩,第二天植入报价就涨三成。
单集造型费一百万,听起来吓人,其实算的是流量利息:一套高定还没在秀场下架,赵露思已经穿进剧里,小红书同款链接连夜上架,搜索量十分钟翻七倍,品牌方连广告片都省了,直接给剧组回寄红包。
钱砸在布料上,比砸在硬广上更响,平台、品牌、艺人三方一起数钱,声音清脆好听。
原著党说女主从“低调学霸”变成“时尚精英”是魔改,编剧王雪松在豆瓣甩话:低调没人看,精英才有镜头。
话糙,账算得清楚。
2024年职场剧要是再拍灰头土脸的实习生,观众直接划走,平台完播率掉一个点,广告商就扣10%尾款。
把女主推到聚光灯下,衣服换得比PPT翻页还快,才能留住手指。
赵露思团队也配合,把私服品牌全换成剧组合作方,微博自拍和剧中造型同步更新,粉丝连换三件同款,数据女工连夜做表,热度像添了柴。
平台要的是留存率,品牌要的是转化率,艺人要的是带货率,三方目标写在同一张Excel上,谁还管原著第几行字。
“空降”不是第一次,之前《梦华录》《偷偷藏不住》也玩过,但《许我耀眼》爬得更快,因为赵露思的受众黏度比砖头还硬。
她出道以来拍的甜剧攒下一群“长情少女粉”,年龄集中在18到28岁,消费冲动高,口红同款说买就买。
平台用她当钥匙,一拧就开保险箱。
数据部门算过,只要她在镜头里换一套衣服,直播间UV就能涨6%,这6%能换多少GMV,财务早就拉好公式。
于是剧组把小说里“考试拿第一”的剧情直接改成“新品发布会”,让女主穿着未公开高定走上T台,镜头360度扫三圈,给品牌三秒特写,观众看得爽,品牌方直接在微博开香槟。
原著情节成了背景布,布上绣满Logo,谁还管布原本是什么颜色。
争议声越大,平台越稳。
骂剧情的人每条都带剧名,算法自动把词条顶上热榜,省下几百万宣发预算。
热搜榜像菜市场,吵架的人越多,摊位越值钱。
赵露思工作室不回应魔改,只发九宫格造型图,评论区瞬间被“求链接”淹没,控评组都不用下场。
观众以为自己在选衣服,其实是在给数据添砖加瓦。
平台后台的“互动热力图”显示,只要出现“同款”两个字,弹幕密度立刻翻倍,系统马上推送购物入口,闭环一气呵成。
你以为你在看剧,其实你在逛商场,商场还不用交房租。
戏外更热闹。
赵露思机场照开始提前换季,冬装提前上身,品牌方怕剧播完热度散,赶紧把下一季新品塞进行李箱。
粉丝接机像看秀,手机举得比接机牌还高,图一出炉,淘宝代购立刻标上“露思同款”,价格翻三倍照样卖空。
艺人、平台、品牌排成一条传送带,观众是被运送的包裹,一边骂一边付款,快递小哥笑得比编剧开心。
传送带速度越来越快,留给“低调学霸”的缝隙越来越小,谁还在乎原著有没有写过白衬衫,黑西装才是今晚的主角。
剧刚播八集,招商已经排到海外站。
韩国Mnet买了版权,要求加送十套造型花絮,平台连夜剪片,把未播镜头当彩蛋送出去,海外粉丝还没看到正片,先把同款卫衣买到断货。
出口转内销,国内观众一看外网都在穿,立刻回头再搜链接,热度像乒乓球,拍来拍去越弹越高。
平台数据部又算一笔账:海外版权费抵过两部A级剧成本,赵露思一个人的衣柜,价值堪比一条生产线。
生产线日夜开工,工人换班,观众换剧,谁停下谁就亏。
热闹背后也有冷账。
热度27000的当天,豆瓣开分5.7,评分人数不到三万,远低于同期7.8分的古偶。
平台不在乎,分低但讨论量高,金主照样打钱。
观众以为自己在审判剧情,其实每一次打分、截图、骂战,都在给后台添一行数字。
数字不会疼,只会变现。
赵露思下一部戏已经签约,合同里写明“造型同款不少于五十套”,平台怕她累,直接配了专属服装电梯,从化妆间直达摄影棚,换一套只需三十秒,时间被切成金币,掉在地上叮当响。
金币声音盖过台词,盖过逻辑,盖过原著粉的心疼,只剩下“买它”两个字在屏幕里闪。
观众能做什么?
关掉购物入口,剧情就失去发动机;坚持不给眼神,平台才会低头找剧本。
可手指比脑子诚实,骂完魔改,下一秒还是点进同款链接。
传送带停不下来,因为包裹自己往上爬。
赵露思只是站在出口,冲你挥挥手,你就以为她在打招呼,其实她在数包裹。
今晚你下单的那件毛衣,她早就试过,标签都没拆,热度已经算进她的下一部片酬。
屏幕一黑,快递短信到,你低头看物流,剧情早被忘在脑后。
到底谁在消费谁?
来源:嗷呜一口小橘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