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口袋”与“富脑袋”,如何协同推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6:30 1

摘要:国庆、中秋假期将至,节日氛围日益浓厚。近年来,“文博热”“非遗热”“国潮热”持续升温,人民群众得以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如何协同推进“富口袋”与“富脑袋”?一起来看中共中央党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节日氛围日益浓厚。近年来,“文博热”“非遗热”“国潮热”持续升温,人民群众得以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如何协同推进“富口袋”与“富脑袋”?一起来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林梅在《人民论坛》的最新刊文。

核心观点速览

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以创新发展激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动能

以协调发展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底盘基础

以绿色发展厚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普惠底色

以开放发展塑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战略格局

以共享发展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

创新发展重点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本质是创新驱动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不断更新升级,释放创新潜力,培育新兴发展动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结合实现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此,需通过创新发展,催生文化生产、消费与服务新模式,创造多样文化体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发展为我国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推动人们精神生活不断走向共同富裕。

加快文化生产数智化发展,推动文化创作范式转换和跃迁。进入数智时代,数字技术从效率、质量和创新等维度为文化创造赋能,将“数字构建”转化为“数智生产”,带来文化产品创作范式的转变,推动文化内容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优化文化产品供给,重塑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数字技术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解放”和“人的精神解放”,越来越多的劳动岗位和手工劳动被机器、数字机器人所取代,人的体力和脑力不断获得解放,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大众化,让人们以更加平等、开放的姿态参与到精神文化生产的实践中,塑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

促进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文化生产全过程,促进文化产品从传统的“普遍覆盖”向“精准适配”转变。文化产品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分析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群体的兴趣偏好,精准洞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生产流程的再造和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拓展文化产品表现形式,优化内容表达方式,激发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文化新场景新业态,促进文化活态传承。数字技术的运用将人们带入到视觉、听觉、触觉和意念相融合的数字认知世界,创造出大量互动性更强的精神生活场景,将精神生活的场域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数字空间,使人们拥有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数字化、可视化,拓展人们精神生活的空间边界与体验形式,极大地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度和广度。例如,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表达,为公众带来非凡的文化体验,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范式参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内容策划、创意制作、场景特效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取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解读、重构与全面梳理,为创作者提供更多样的视角与灵感,挖掘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而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和层次。此外,利用数字技术,实施类似“数字敦煌”式的文化遗迹保护工程,将中华文化瑰宝数字化,运用数智化手段实现对文化典籍、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集文化保护、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实现读者、游客与文物古迹、文化典籍、历史人物的跨时空对话,推动全体人民共享数字时代文化发展红利。

杂技演员在第十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奖节目惠民演出上表演。苑立伟摄

物质生活富足和精神生活富有的良性互动,是衡量社会均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可偏废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着力补齐制约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展的突出短板,推动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更平衡更充分地发展。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协调发展既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与物质生活的丰裕富足相比,人民的精神生活相对滞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均衡的情况仍然存在。此外,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物质、文化需求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发展性。要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首先,破除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主次论”“高低论”的错误认识,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摆在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全体人民的思想引导、文化涵养和理想信念支撑,指引人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发展前进的精神动力。其次,聚焦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补齐制约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展的突出短板,努力提升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促进人民精神世界的日益丰盈。特别是加快补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块短板,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精神面貌,促进乡风文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良性互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与协调发展,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见物不见人”的发展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追求物的全面丰富,而且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见物更见人”。在人的发展层面,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社会发展的本质不是物的发展,而是人的发展;现代化的本质也不是物的现代化,而是人的现代化。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向是不断增进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无论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都要靠人的现代化来推动,通过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文化服务普及普惠,更好满足个体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

实施创新功能分区+产业创新联盟策略,建立文化技术标准化跨区域一体化协同机制,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构建跨区域技术标准化协同机制,优化文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破解区域间文化科技发展的无序竞争、文化技术标准的重复研发、文化产业的同质化竞争以及创新资源的内耗等问题,成为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例如,“长三角历史文化名城标准联盟”自2021年成立以来,以长三角区域历史文化名城为纽带,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与利用等领域,共同开展历史文化名城标准一体化实践,建立起跨区域一体化的沟通协调、规划对接、技术支撑和产业分工协作机制,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生态兴则人民兴,生态富则人民富。绿色发展是全方位、全领域、全链条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生活、生态全局的重大变革,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契机。2024年,浙江省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6.68%的GDP,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凸显了绿色发展理念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普惠性、引领性作用。

以绿色发展激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机制。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追求“幸福指数”与精神生活的充实富足;不仅追求自然生态和谐,还追求人际关系和谐、“精神生态”的和谐。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生活压力,容易使人们处于紧张、焦虑不安的亚健康状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诗意地栖居”,不仅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放松和享受,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宁静,使人感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状态,从而减少心理压力、降低焦虑,获得情绪上的正向价值,而且能够提升人的专注力,促进人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情绪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品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绿水青山是乡村天然的生态禀赋,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化强省,实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团结互助友爱蔚然成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为人民精神生活丰富、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美好家园。”这为因地制宜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示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浙江省通过实施“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采取“村村联合”方式打造乡村振兴联合体,打造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环境,形成生态赋能精神富有的乡村振兴机制,厚植共同富裕的生态基础。一方面,绿水青山所蕴含的丰富生态资源、山水人文资源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利用乡村良好生态资源、人居环境、文化底蕴和市场需求打造的生态品牌,是乡村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载体,有助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提振乡村精神风貌,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良好生态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滋养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文明进步的统一,既增进当代人的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的权益,使共同富裕从“当代共享”延伸到“代际传承”,实现“良好生态—乡村振兴—精神富有”的良性循环和辩证统一。

河南信阳市平桥区扎实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工作,打造青少年研学实践中心和文旅休闲中心,以优良文明风尚和优美生态环境吸引年轻人打卡光顾。韩涛摄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从人类文明视野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破解以往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物欲膨胀、精神空虚贫乏、价值观迷失、社会撕裂等问题,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和使命。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封闭隔阂、冲突对抗往往导致文明衰落甚至毁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胸怀天下,“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等理念和倡议,促进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同时,坚持守正创新,汲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和外来文化精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进文化领域的开放交流合作,加强文明对话平台建设,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作出中国贡献。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网络影视剧等扬帆出海,来华旅游、品中华美食、赏非遗文化等成海外民众新时尚,彰显了中华文化魅力,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塑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开放格局。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技术规则,健全文化技术标准化要素市场配置体系,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创新所有技术和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当前,全球文化科技竞争格局加速重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构建市场导向型的文化技术标准化体系,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技术规则,构建“市场牵引—标准供给—价值转化”的文化资源要素配置新生态,推动文化技术标准化范式向市场化配置转型,成为当务之急。游戏《黑神话:悟空》即是成功范例。其开发团队对标国际市场顶级游戏的技术标准和品质控制标准,实现了游戏在技术表现和艺术风格上的重大创新,并且符合全球主流游戏平台的标准要求。一经出品,风靡全球,展现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成为中华文化IP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具有全民性、全面性的特征。全民性是指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即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全面性则是指共同富裕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物质生活富足,也包括精神生活富有。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这为以共享发展夯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指明了方向。

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建共享共富发展。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团结奋斗,在共建共享共富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脱贫攻坚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发生了由内而外、昂扬向上的深刻改变,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脱贫攻坚不仅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而且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

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努力为人们提供更丰富、更充实的精神文化公共产品和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要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拓展文化资源整合的深度,形成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以数据驱动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对文化服务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从生产、传播、消费等多个环节出发,不断提高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提升人们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可建立移动书房、口袋图书馆、乡村书屋、村史馆、文化服务站等,不断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在此基础上,推动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例如,广东省广州市开展“向美而行”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服务,建设“公共文化共同体”,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百姓“家门口”,服务规模、覆盖人群和群众参与度逐年增加,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文化服务的可及感和获得感。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