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奥迪为极致低油耗设计出来的车没有取得市场成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6:48 1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大众集团层面提出了一项新目标 —— 打造 “3 升汽车(three-liter car)”。所谓 “3 升汽车”,即 “每行驶 100 公里仅消耗 3 升燃油的汽车”。这一目标绝非单纯追求 “3 升 / 100 公里(约合 33.33

20 世纪 90 年代,大众集团层面提出了一项新目标 —— 打造 “3 升汽车(three-liter car)”。所谓 “3 升汽车”,即 “每行驶 100 公里仅消耗 3 升燃油的汽车”。这一目标绝非单纯追求 “3 升 / 100 公里(约合 33.33 公里 / 升)” 的油耗数据,更是对当时欧洲汽车产业面临的环保法规收紧、燃油效率提升需求的一次雄心勃勃的技术挑战。如今看来,这一数据或许已完全能够实现,但以 20 世纪 90 年代的技术水平,要在量产车层面真正达成这一目标,几乎接近于不可能。而为实现集团层面的这一目标,奥迪倾注了极大努力,打造出了一款小型车 —— 它便是初代奥迪 A2。

为极致油耗而生的速度爱好者之解

为凭借 20 世纪 90 年代的技术实现这一极端目标,奥迪并未采用普通家用车品牌会选择的常规方案,而是采取了极具赛车风格的研发思路。其中首要举措,便是与位于内卡苏尔姆(Neckarsulm)的铝技术中心专家展开深度合作。内卡苏尔姆的铝技术中心,正是奥迪为其旗舰轿车 A8 研发出铝制空间框架(ASF)的核心机构。奥迪 A2 研发团队之所以选择与该中心合作,核心目标便是 “减重”—— 唯有减重,才有可能实现 3 升 / 100 公里的油耗。最终,在该中心的技术支持下,一款基于 A8 铝制空间框架、结构更为简化的车身架构应运而生。

第二项关键举措,是设计出空气动力学效率极高的外观。这款车的外观设计由比利时籍设计师吕克・东克沃尔克(Luc Donckerwolke)主导,后来成为奥迪设计总监的格哈德・费弗勒(Gerhard Pfefferle)也参与其中。为打造奥迪 A2,他们煞费苦心:既要保证出色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又要最大限度拓展车内空间,力求找到二者兼顾的理想形态。据项目负责人哈拉尔德・韦斯特(Harald Wester)回忆:“当时为了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我们几乎是在风洞实验室里‘住’了下来。” 就这样,奥迪先是在 1995 年完成了名为 “林戈(Ringo)” 的设计研究模型,随后在 1997 年法兰克福车展(IAA)上推出了 Al2 概念车。

Al2 概念车已具备了量产版奥迪 A2 的大部分核心要素,奥迪将其车身结构形容为 “移动框架(Rolling Cage)”。采用这种设计的唯一目的,便是将效率最大化。然而,因其独特的比例,这款车的外形在某种程度上显得颇为滑稽。欧洲媒体纷纷将奥迪 A2 的外形戏称为 “躺倒的鸡蛋(Lying egg)” 或 “带轮子的鸡蛋(Egg on wheels)”—— 这既是对其 “极致优先油耗” 设计理念的调侃,却也不可否认:这一看似滑稽的独特外形,与铝制空间框架(ASF)共同成为了奥迪 A2 实现惊人油耗的关键因素。

实现顶级油耗的 “豪华级” 小型车

1999 年 9 月,在法兰克福车展(IAA)上,量产版奥迪 A2 正式向全球亮相。它是现代汽车史上首款车身整体采用铝材质打造的紧凑型轿车,连车门和尾门在内的车身重量仅约 153 公斤,相比同尺寸的钢制车身轻了约 40%。尽管车身尺寸小巧(长 3.83 米、宽 1.67 米、高 1.55 米),车内空间却设计得十分宽敞。该车在内卡苏尔姆工厂生产,1999 年 11 月 15 日,随着预投产车型下线,搭载 1.2 升 TDI 发动机的奥迪 A2 正式发布 —— 它成为了全球首款 4 门 “3 升汽车”。

在生产周期内,奥迪 A2 共推出了 5 种发动机版本,包括 2 款汽油发动机和 3 款柴油发动机。汽油版车型搭载直列 4 缸发动机,匹配 5 速手动变速箱,综合油耗为 5.9 升 / 100 公里;柴油版车型则全部搭载采用泵喷嘴直喷技术的 3 缸发动机。2000 年 6 月车型初上市时,奥迪提供了最大功率 75 马力的汽油版和柴油 TDI 版车型。

其中,1999 年底发布的奥迪 A2 1.2 TDI 堪称传奇 —— 其最大功率达 61 马力,柴油油耗更是创下了 2.99 升 / 100 公里的惊人纪录。该车型搭载全铝制直喷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5 速 automated manual 变速箱(自动手动变速箱)则配备了电液式离合器系统。为进一步减重,车身各处大量采用铝制部件,同时配备轻量化锻造轮毂和轻量化后排座椅,最终整车整备质量降至 855 公斤,相比基础版减轻了 135 公斤。在空气动力学优化方面,奥迪部分封堵了前部冷却进风口;轮胎采用窄胎设计并对胎侧沟槽进行特殊处理,以最大限度降低滚动阻力;此外,通过加装轮拱饰板、轮毂盖及底盘护板抑制气流紊乱,最终使该车的风阻系数(Cd)达到了 0.25—— 相比基础版的 0.28,这一数据堪称惊艳。

然而,奥迪 A2 存在一个致命问题 ——价格。由于其研发过程采用了近乎跑车或赛车的技术思路,只为实现极致油耗,最终导致这款小型车的 “豪华程度” 远超预期。奥迪 A2 采用了全铝制车架和车身,这种配置即便在如今的跑车上也并不常见,而这正是导致其售价飙升的主要原因。

问题不止于此。为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奥迪 A2 进行了当时小型车中极为罕见的大量风洞测试;且为实现低油耗目标,车辆多数部件采用非标准的定制化设计 —— 从发动机支架、座椅框架,到轮毂(采用定制轻量化锻造轮毂),定制部件在这款小型车上的占比高得异乎寻常,而这直接推高了制造成本。此外,柴油直喷机构等大量先进技术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剧了售价上涨。

为此,奥迪将 A2 定位为 “豪华小型车” 进行宣传销售,但市场反应却异常冷淡。暂且不论 “豪华小型车” 在当时是个前所未有的陌生概念,单就产品本身而言:一款尺寸最多相当于大众波罗(Volkswagen Polo)的车型,售价却堪比中型轿车奥迪 A4,愿意轻易选择它的消费者自然寥寥无几。

直至 2005 年 7 月停产,奥迪 A2 累计生产了 176,377 辆。作为豪华紧凑型车,它未能取得预期的市场成绩,但在空间利用率与技术创新方面,即便在今日仍广受认可。25 年后的今天,奥迪 A2 依旧凭借出色的油耗、可靠的性能与独特的设计魅力收获喜爱,被誉为 “小巧却堪称奇迹的汽车”,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来源:郑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