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薄雾轻笼青山,清溪环抱木楼。9月26日,桂林市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的青山秀水间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归人”——30年前在这里播撒希望火种的党建扶贫工作队代表。他们带着当年的记忆与牵挂,沿着早已不是旧时模样的山路蜿蜒而上,重返故地,探寻山乡蝶变的密码,续写跨越时光的深情
薄雾轻笼青山,清溪环抱木楼。9月26日,桂林市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的青山秀水间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归人”——30年前在这里播撒希望火种的党建扶贫工作队代表。他们带着当年的记忆与牵挂,沿着早已不是旧时模样的山路蜿蜒而上,重返故地,探寻山乡蝶变的密码,续写跨越时光的深情。
风水村苗家溪望谷。通讯员 莫林超 摄
旧忆峥嵘:泥泞山路变通途,灯火点亮新苗乡
“当年进寨,哪有这般通途!”年逾古稀的老队员们,指着脚下宽阔平整的硬化路感慨万千。20世纪90年代,作为党建扶贫工作队队员,他们踏入两水苗族乡时,面对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羊肠小道。老照片里,低矮破旧的木楼、昏暗的煤油灯、肩挑背扛的村民……无声诉说着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那时候,就想让寨子通上电、修成路。”另一位老队员指着寨中家家户户明亮的灯光与崭新的电器,声音微颤,“看如今,这心愿不仅实现了,更是远超了我们当年的想象。”
资源县两水苗族乡所辖6个行政村,在“十三五”期间曾是贫困村的代名词。2020年底,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3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091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实现清零。目前,全乡所有建制村均通硬化路,全乡20户以上自然屯道路硬化率达100%,基础之变夯实了腾飞之基。
塘洞村红色老山界田园综合体。通讯员 张继文 摄
今朝巨变:特色产业铺富路,苗寨焕新引客来
凤水村苗家溪望谷中,欢歌笑语回荡山谷;焕然一新的社水寨红军桥边,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红光;塘洞村新建的红色文化广场,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村民力量的精神高地。沿着整洁的村道前行,队员们眼中满是惊喜,昔日沉寂的山寨,如今处处洋溢着活力。苗家阿公拉着老队员的手:“我记得你,老书记,当年你们手把手教技术、引品种,现在家里养黑猪、种油茶,还开起了农家乐,日子红火着哩!”老队员们听着这些新鲜事物,露出欣慰的笑容,说:“这苗寨,真是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两水苗族乡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思路,目前以老山界·明仕山居、桂林(爱你)高端野宿等为核心的民宿集群已初步建成,农家乐和民宿共发展16家,平均每户增收4000元。曾经闭塞的山寨,已依托红色文化与生态优势,蹚出了一条红农文旅融合的振兴新路。
原桂林地委驻两水苗族乡党建扶贫工作队员回访座谈会。通讯员 蒋雨蕾 摄
薪火相传:扎根热土践初心,苗歌新韵唱幸福
在会议室里,一场简朴而深情的交流活动连接起过去与未来,老队员们与年轻一代的村干部和工作人员讲述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故事,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村民的期盼和帮扶的点滴,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质朴初心。“老前辈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为我们树起了最好的榜样。”年轻一代的工作者们神情庄重,话语铿锵,“我们必将握紧这根饱含深情的‘接力棒’,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用心、用情、用力。”站在新的起点,两水苗族乡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打造独具苗族民俗文化特色的红色魅力小镇为总抓手,深化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努力呈现产业繁荣全景。
从青春到夕阳,老队员们一路走来一路忙;远去了风华正茂,迎来了两鬓风霜;三十载深情耕耘,山河已换新装。新征程号角嘹亮,苗乡振兴的故事,正由新一代奋斗者奋力续写华章。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