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到这条热搜,评论区直接炸成两派:一边喊“晦气”,一边狂刷“respect”。
“殡仪馆里长大的孩子,居然把寿材板做成了古琴?
”——昨晚刷到这条热搜,评论区直接炸成两派:一边喊“晦气”,一边狂刷“respect”。
点进去一看,主角是井胧,那个曾在地下通道唱哭全网的男人。
这回,他把爸妈三十年攒下的“白事家底”,搬上了舞台。
先说最冲击的画面:节目里,井胧随手拨动那床“寿材古琴”,音色居然清亮得像凌晨四点的风。
弹幕飘过一句“木头听过太多告别,才懂怎么安慰活人”,瞬间破防。
没人想到,殡葬用品也能长出音乐的骨头。
更离谱的是后台采访。
井迪补刀:“小时候写作业,抬头就是纸扎别墅,考试前爸妈顺手递个纸元宝,说‘图个吉利’。
”网友笑疯,可笑着笑着就安静了——原来“吉利”这词,在殡仪馆里另有剧本:它不是避开的咒语,而是好好活过的证据。
很多人以为姐弟俩红了就“撇清”出身,结果人家越玩越大。2024年6月,爸妈把用了三十年的老门面,升级成殡葬礼仪培训学校。
井胧在《时尚COSMO》里一句“死亡教育的第一课,是教活人怎么道别”,把编辑直接整沉默。
三个月报名200+,学员里还有辞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白天写代码,晚上学怎么折灵幡,说“想亲手送走外婆”。
音乐也没停。
去年底,姐弟俩给殡葬工作者写了首《生命摆渡人》,没砸钱买热搜,靠殡仪馆工作人员自己转发,冲到了腾讯音乐公益榜年冠。
歌词特简单:“你替我擦完最后一滴泪,明天轮到我送你。
”评论区清一色“今天刚下夜班,被这首歌接住”。
最硬核的是数据。
蝉妈妈后台显示,井迪直播间一年卖了3.2亿,其中27%是“白事周边”——生命教育绘本、可降解骨灰罐、迷你纸扎盲盒。
别皱眉,真有人买。95后下单最多,留言写着:“先预习死亡,才能好好活。
”一句话,把忌讳打成刚需。
今年3月,全家去北京领“行业传承特别贡献奖”。
爸妈穿着西装,手里还攥着折纸教程。
姐弟俩现场跳了支现代舞《最后一程》,把入殓动作拆成舞蹈,音乐一起,台下老殡葬师哭成一片。
有大爷抹泪:“干了一辈子,第一次被当‘艺术家’。
”
昨晚节目播出后,#殡仪馆长大的孩子教活人弹琴#飙到热一。
有人骂炒作,有人连夜搜同款古琴。
井胧只回了一句:“木头没挑过主人,声音也不会撒谎。
”
想想也是。
死亡早晚要来,不如先让琴声替我们踩踩场子。
下次路过殡仪馆,别急着捂眼,说不定里头正排练着下一场告别演唱会——门票免费,曲目是《好好活着》。
来源:育儿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