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烈 致敬英雄 | 山河不忘英烈志 浩气长存铭世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6:15 1

摘要:近年来,在宁夏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宁夏退役军人事务厅全面落实烈士纪念政策法规,牢牢把握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鲜明政治属性,坚持继承与发展并举,建设与保护并重,传承与创新统一,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怀着对烈士的崇敬之情,积极投身烈

宁夏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里胜利结束,“单家集夜话”等红色佳话赓续流传。

近年来,在宁夏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宁夏退役军人事务厅全面落实烈士纪念政策法规,牢牢把握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鲜明政治属性,坚持继承与发展并举,建设与保护并重,传承与创新统一,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怀着对烈士的崇敬之情,积极投身烈士寻亲工作,帮烈士找到“回家的路”,让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魂得以慰藉,让烈属们的思念得以寄托。

据统计,目前,宁夏共有烈士1797名,其中有名烈士1358名,无名烈士439名;宁夏籍烈士919名,在宁夏牺牲的客籍烈士428名,籍贯不详烈士450名(含无名烈士)。安葬在区内的、在建立和保卫新中国的革命历程中牺牲的无名烈士及长期无亲人祭拜的烈士约700名。

宁夏退役军人事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宁夏已累计发布寻亲信息1000余条,先后接受烈属寻找烈士安葬地申请5份,收集烈士寻亲线索103条,奔赴全国21个省份,向全国各省份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发函30余件,成功为12名烈士找到亲属,为14名烈士亲属找到安葬地,其中,查找安葬在区外的宁夏籍烈士10名(解放战争时期2名、抗美援朝时期4名,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烈士4名),在宁夏牺牲的客籍烈士9名(抗日战争时期1名,解放战争时期1名,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烈士7名),成为西部地区寻亲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省份。《宁夏创新机制铺就烈士“回家路”》经验做法被退役军人事务部面向全国推广。

银川市——帮忠魂“归根” 助英雄“回家”

为烈士寻亲、接英雄回家、圆烈属之梦,不仅是对烈属多年思念的深情抚慰,更是对英烈精神的传承与尊崇,是一座城市对英雄最厚重的告慰。近年来,银川市烈士陵园扎实开展“为烈士寻亲 助烈属圆梦”行动,全力以赴帮忠魂“归根”、助英雄“回家”。

跨越70余年,宁夏相关部门倾力为宋全善烈士寻找到亲人。 图为宋全善烈士家属到陵园祭拜。

宋全善烈士是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镇杨渠村人,1928年出生,1951年入朝作战,1952年牺牲于朝鲜,年仅24岁。因年代久远,烈士牺牲相关信息不全,银川市抗美援朝烈士英名墙上一直没有宋全善烈士英名。为了填补这份空白,银川烈士陵园组建的烈士寻亲小分队与烈士家人携手前行,他们四处走访知情者、查阅历史档案、核实每一条线索,在无数次的排查与确认后,终于明确了宋全善烈士的身份及准确籍贯。2023年5月28日,银川市烈士陵园举行庄重的仪式,将宋全善烈士的英名郑重铭刻在抗美援朝英名墙上,让忠魂永远“安家”。

2024年3月,银川市烈士陵园接到一个寻亲电话,对方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寻亲公告》中看到杨礼安烈士的信息,觉得他可能是自己寻找了多年的哥哥。在渭南市白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银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多方比对、核实信息资料,确认对方和杨礼安烈士是亲属。得知消息后,80岁的杨永安在弟弟杨平安及家人的陪伴下,立刻启程奔赴银川市烈士陵园。时隔54年,跨越“时空”的重逢令杨永安兄弟俩异常激动。两位老人跪在烈士墓碑前泪如雨下,仔细地擦拭着墓碑,激动地说:“父亲去世前一直惦记着他,嘱托我们一定要找到他,接他回家,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这一份份跨越时空的团聚,离不开银川市在烈士寻亲工作中创新构建的工作机制。近年来,银川市精准发力,打出一套寻亲“组合拳”:建强“一支队伍”,整合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烈士陵园、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凝聚起寻亲工作的强大合力,通过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率,让每一条可能的线索都不被遗漏;构建“两个平台”,线上依托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官网、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寻亲公告,线下在社区、乡村、纪念馆等场所设置寻亲信息公示栏,实现线上线下全域覆盖,大幅提高寻亲信息的覆盖率;聚焦“三个精准”,围绕烈士身份信息、亲属线索、地域分布精准施策,为每一位烈士建立专属寻亲档案,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不断提高寻亲精准率;贯通“四级联动”,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推动寻亲工作向基层延伸,激活基层“源头活水”,让更多人知晓并参与到寻亲行动中。

石嘴山市——跨越千里 只为烈士安眠

烈士忠魂不应埋没于岁月,烈属思念更需找到归处。近年来,石嘴山市始终将烈士寻亲纳入褒扬纪念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三个强化”持续发力,持续推进“为烈士寻亲 让忠魂回家”活动,用系统部署、精准摸排与暖心行动,为英烈搭建跨越时空的“回家通道”。

在工作推进中,石嘴山市以市、县(区)、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为依托,联动党史、公安、媒体等多部门,携手在校大学生、退役军人“橄榄绿”志愿服务队成员组建“我为烈士来寻亲石嘴山志愿联盟”,搭建起寻亲“高速路”。强化信息摸排,工作人员埋头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逐字比对、筛选模糊信息,挖掘烈士原籍线索,遍访健在老兵、烈士后人,从回忆中拼凑部队番号、寻踪户籍地,同时借助网络力量,在中华英烈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信息,让寻亲触角伸向四面八方。

2022年6月的一天,石嘴山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接待大厅的热线铃声响起,热心群众来电,反映在大武口区贺兰山西边枣园、韭菜沟口北坡,有一处疑似安葬7位烈士的墓地。石嘴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奔赴现场,逐户走访周边群众,深入山林实地勘查。随着调查逐步深入,一段尘封的历史被揭开:这些英烈可能是牺牲或因公殉职于1964年至1972年投身贺兰山防御坑道、山洞工程建设的721部队(包含北京某部队及其他部队工兵团)以及5310部队的战士。

石嘴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迅速组建工作专班,奔赴中卫、青铜峡及甘肃天水等地搜寻烈士亲属及烈士相关信息,并深入贺兰山中探寻疑似迁葬墓地。历经半年多的艰难找寻,最终在已知的6位疑似墓穴中锁定了刘东保烈士、省发财烈士及另一位因公牺牲军人的身份与家属信息。历经半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终在已知6名疑似墓穴中,成功锁定刘东保烈士、省发财烈士及另一名因公牺牲军人的身份与家属信息,为后续的“烈士回家”迈出关键一步。2023年3月28日,石嘴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行“烈士回家”迁葬仪式,刘东保烈士和省发财烈士的骨灰被迁葬至贺兰山烈士陵园。

这样感人的“团聚”并非个例,同年10月,贺兰山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在整理烈士档案时发现,吴春平、梅振康两名烈士牺牲53年来,始终未能找到亲属。石嘴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立即重启寻亲工作,对全市有史料记载的烈士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将23名烈士信息面向社会公告,并向涉及4个省8个市的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寻亲函”。但因年代久远、部分信息缺失,前期寻找一度陷入困境。2024年1月,贺兰山烈士陵园根据线索,与江苏省启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取得联系。经过两地工作人员的仔细查证与反复核实,成功找到吴春平、梅振康两名烈士的亲人。考虑到烈属的特殊情况,石嘴山与启东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迅速沟通,决定以“代祭扫”的方式弥补遗憾。2024年5月21日10时,贺兰山烈士陵园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祭扫仪式。仪式通过视频同步传递给1800多公里外的烈士亲属,屏幕那头,家属们饱含热泪见证全程,几度哽咽着重复“谢谢”,为这场跨越山河的寻亲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截至今年3月,石嘴山市已成功为12位烈士寻得亲属,为2位烈士觅得安葬之所,让英雄不再无名,让思念终有归处。

吴忠市——为烈士寻名 让英魂安息

近年来,吴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启为烈士寻名的艰辛征程,用执着与坚守,让沉睡的英魂逐步走出历史尘埃,重获应有的崇敬与铭记。

为破解寻名难题,吴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构建“线上+线下”多部门联动机制,用细致入微的工作排查每一条可能的线索。线上,全局干部职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与辽宁、山西、陕西、河北等多地建立紧密联系,对中华英烈网的海量信息逐一对比筛选,哪怕是模糊的籍贯、相近的姓名,都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线下,工作人员主动出击,组队奔赴北京等区内外多地,深入档案馆、图书馆、烈士陵园等场所翻阅史料,先后走访10余位老同志、老战士,与革命后代、军史专家多次座谈交流,并向辽宁丹东等4省8市发函请求协助调查。正是这份“不放过任何细节”的坚持,让部分沉睡多年的烈士逐步找回“名字”,为后续镌刻英名墙、供后人敬仰奠定了基础。

寻名之路从非孤军奋战,“区内+区外”多方力量的汇聚,为这项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军事科学院军事专家李涛凭借深厚专业素养,对烈士名单及部队史料深入分析,为寻名工作指明关键方向;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张万静积极联络各方,提供诸多有价值的线索;同心县老干部宣讲团成员杨文元分享多年本地历史研究心得,带来独特视角;吴忠市民政局退休干部王汉宝手持亲手抄写的烈士名单,深情讲述尘封往事;苏宝珍老人动情还原当年战斗场景,让工作人员更深刻理解烈士的无畏……众人群力之下,寻名工作迎来重大突破:工作组在吴忠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的《吴忠市地名志》中,首次发现烈士“侯风强”的名字;随后又在宁夏档案馆一份泛黄名单中,找到包括侯风强在内的18位烈士姓名,吴忠市档案馆也同步查实这18人信息——这18个名字,成为照亮更多烈士“回家路”的第一束光。

“家庭+社会”的爱心接力,更让寻名之路充满温度与力量。革命后代们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对历史的责任感,主动打通全国各地的寻亲通道:李锦学、李新建、黄景海积极联系昔日战友打听线索、提供资料,其中李锦学还发动家人朋友在全国范围寻找,贡献大量关键信息;远在东北的曾思玉将军之孙曾小龙,不仅多方打听信息,还将祖父的藏书寄给工作组,希望从中发掘线索;原解放军19兵团64军575团团长王统之子王阁,寄来相关战例选编,为研究烈士事迹提供重要参考。革命后代的担当,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烈士寻名工作,形成“人人敬英烈、人人助寻名”的浓厚氛围。如今,吴忠市的烈士褒扬工作已从“寻名”向“传名”延伸。

固原市——英烈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英烈精神是民族的宝贵财富,让英烈之名永不湮灭、英烈精神代代相传,是固原市始终坚守的责任。在烈士寻亲工作中,固原市始终保持快速响应、精准施策的态度,全力为英烈寻找“回家的路”。

2021年4月3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向社会公布固原籍烈士孙寿名的寻亲信息后,固原市第一时间启动工作机制,通过各类媒体集中宣传英烈事迹、广泛征集线索,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原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深入走访调查,最终成功确认并联系到孙寿名烈士的亲属,让失散多年的亲情得以接续。同年10月,固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到甘肃省景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函告——在原守备二师公墓迁移工作中,发现固原籍烈士管孝武无亲属联系方式。接到信息后,工作人员多方查阅史料、反复调查核实,不仅找到管孝武烈士的亲属管孝文,更在2023年精心组织仪式,将管孝武烈士迎回原州区长城梁烈士陵园安葬,让英烈魂归故土。

据介绍,固原市建立跨省寻亲联动机制,根据河北省遵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信息,与本地烈士数据库进行信息比对,成功帮助陈今春、张贺丰等3位烈士确定安葬地。全市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充分发挥褒扬纪念工作传播红色文化主阵地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档案、深入走访研判,常态化开展烈士寻亲工作,大力开展褒扬纪念活动,推动英烈褒扬纪念形成全社会自觉。在固原市开展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活动中,原州区发现张易镇莲花沟有3处墓地有志愿者立的简易红军墓碑,原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当即展开调查,分管领导带队赴志愿者所处省市与志愿者沟通了解情况,查阅党史资料,走访所在地健在老人,在核实相关情况后及时对墓地进行整修。

英烈纪念设施是红色血脉的物质载体,更是“储存”与“放大”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固原市在开展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活动时,格外注重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排查与管护。为系统性保护红色资源,固原市还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支持,对4个烈士陵园、522座烈士墓进行全面摸底造册,完成3个烈士陵园的提质改造工程,推动隆德县烈士陵园新建项目落地,并对64座散葬烈士墓开展迁管或原地整修工作,以专业管护确保每一处纪念设施都能长久承载英烈精神。

革命先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没有找到家人的烈士寻亲,既是对亲属的慰藉,也是对烈士最好的缅怀与尊崇。近年来,固原市始终坚持将英烈褒扬纪念作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高质量开展“清明祭英烈”、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等活动,通过烈士事迹宣讲、军地联合祭英烈、代烈士家属祭扫等,打造出具有固原特色的褒扬纪念活动品牌。

来源:华兴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