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恰逢中国首个科普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文化和体育社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社联")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掀起一场浸润式科普教育热潮。通过科技调研、资源捐赠、院士科普讲堂等多维度举措,不仅为革命老区青少年播撒下科学种子,更借首个科普月的特殊意义,
2025年9月,恰逢中国首个科普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文化和体育社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社联")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掀起一场浸润式科普教育热潮。通过科技调研、资源捐赠、院士科普讲堂等多维度举措,不仅为革命老区青少年播撒下科学种子,更借首个科普月的特殊意义,让"圆梦科学"的实践充满热血与温度——现场孩子们眼中的光、热烈的掌声、对科学家的崇敬,以及地方政府与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动容,都成为这场科普行动中最动人的注脚。
科技调研探路:从课堂到实验室,满是"追光"的热情
中社联调研组深入青原区教育一线时,每一处走访都被孩子们的科学热情包围。在新桥学校,学生们围着机器人,手舞足蹈地操作机器人;无人机操控演示环节,操场上满是惊叹欢呼。调研组对"兴趣驱动探索"的教学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更被孩子们"追着问原理"的劲头打动,中社联副会长李羚感慨:"老区孩子的好奇心,比任何设备都珍贵!"
老师们纷纷坦言:"平时想给孩子讲前沿科技,但缺资源、缺思路,这次能和专家聊'科普+心理'的融合,相当于给我们指了明路。"这样的深度沟通,为后续科普资源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益捐赠落地:望远镜递出时,满场是激动的掌声
9月科普月期间,当数台天文望远镜递到青原区科技馆代表手中时,现场掌声持续了近一分钟——孩子们踮着脚望向望远镜,眼神里满是期待;青原区龙区长更是难掩激动,握着中社联副会长李羚的手说:"李会长,这30台设备,是给孩子们打开了'看星空'的大门啊!"捐赠仪式上,李羚副会长动情分享的一段对话,让现场更添暖意:"之前和青原区教体局局长聊,他说'这辈子没见过科学家',这句话我记了很久。今天不仅带来望远镜,更把中国科学院武向平院士请到现场,就是想让老区孩子知道,科学家离他们一点都不远。"当学生代表小王(化名)第一个通过望远镜看到清晰的月亮表面时,他突然蹦起来喊:"我看到月亮上的坑了!原来星星真的离我们这么近!"周围的同学立刻围上来,争着要体验,现场满是孩子们的笑声与惊叹。
9月5日,"圆梦科学"系列活动迎来最高潮——武向平院士走进井冈山大学附属学校,为800余名师生带来《认识我们的宇宙》科普讲堂。当院士用生动的动画讲解"宇宙大爆炸""暗物质探测"时,台下鸦雀无声,孩子们都睁大眼睛盯着屏幕;讲到"人类如何探索火星"时,有孩子忍不住举手:"院士爷爷,我们以后能去火星上学吗?"互动环节更是热闹,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暗物质摸得到吗?""黑洞会把地球吸进去吗?""怎么才能成为像您一样的大科学家?"武向平院士耐心地一一解答,还特意拿出随身携带的星图,教孩子们辨认星座。讲座结束后,孩子们围着院士不肯走,有的递上笔记本要签名,有的还想再问一个"小问题"。
井冈山大学附属学校的张老师全程记录,她感慨道:"以前我们讲宇宙知识,只能靠课本和图片,这次院士亲临,孩子们的专注度和求知欲完全不一样了。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今天主动举手提问,课后还跟我说'想好好学数学物理,以后探索宇宙',这就是科普的力量啊!"
长效回响:科技馆成"热门打卡地",青原区科普热潮持续升温
如今,青原区的科普热情丝毫未减——科技馆将捐赠的天文望远镜设为"常设体验区";新桥学校、井冈山大学附属学校等多所学校,借着科普月的契机,成立了"天文兴趣小组""机器人小组",孩子们课后讨论的不再只是游戏,还有"今天看到的星星""机器人怎么改进"。
青原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着中国首个科普月的"东风",区里已和中社联达成长期合作:接下来会联合高校组建"科普导师团",邀请专家定期来给孩子上课;还会在10所中小学试点"流动实验室",把科技馆的资源"搬"到学校里。"现在走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讨论科学问题,这种'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这场始于首个科普月的行动,早已不是一次简单的"活动"——它让革命老区的孩子们知道,宇宙不远、科学不难、梦想可期;更让青原区的科普生态焕发新生,从"盼资源"到"有行动",从"一时热"到"长久火",科学的种子已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生根发芽,向阳生长。
正如武院长在为吉安市青原区科技馆寄语中写到的——今日之少年,明日之栋梁;未来之世界,科技之主场。提升科学素养,掌握前沿科技,肩负时代使命,成为未来世界的合格公民,这是时代赋予青少年的重任,亦是全人类共同的期许与嘱托。
来源:文化号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