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上午,“这里是中国:以科普融合中国故事助推图书出海”文化沙龙在北京举行。该沙龙是2025京津冀优秀科普图书书目发布暨科普创作出版主题交流大会的重要环节。
9月29日上午,“这里是中国:以科普融合中国故事助推图书出海”文化沙龙在北京举行。该沙龙是2025京津冀优秀科普图书书目发布暨科普创作出版主题交流大会的重要环节。
《这里是中国》(英文版)封面
沙龙聚焦《这里是中国》(英文版)的国际化传播实践,邀请出版、跨文化传播等领域嘉宾共同探讨科普读物与中国故事的融合路径,为中国文化出海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探索可复制模式。
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副总经理钟磊主持沙龙
中国画报出版社国际业务总监刘晓雪、中国外文局高级英语语言编辑杰森·亚历山大·邓恩(Jason Alexander Dunn)、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全媒体编辑卡佳(Kateryna Danylova)、海豚出版社国际合作部主任董莹四位嘉宾出席并参与对话。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副总经理钟磊主持沙龙。
中国画报出版社国际业务总监刘晓雪发言
刘晓雪作为出版方代表分享了《这里是中国》(英文版)出版背后的实践与创新。她表示,英文版延续了中文原版“地理为纲,文明为魂”的核心理念,以“全球视野,中国内核”为方向,将中国地势三大阶梯转化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美学表达。这种“地理即美学”的叙事,契合国际社交平台上“ChinaTravel”“ExploreChina”等传播热点,以“可分享”的视觉语言吸引受众,推动中国景观成为全球旅行者心中的“理想目的地”。
中国外文局高级英语语言编辑杰森·亚历山大·邓恩(Jason Alexander Dunn)发言
杰森・亚历山大・邓恩以“ 让教育教材与全球青年产生共鸣”进行主题演讲。他指出,《这里是中国》(英文版)聚焦当代重大议题的解决,为探索教育资源的推广路径、激发全球对中国的文化兴趣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他认为,若能持续将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前沿的设计理念与智能的数字互动相融合,便能为下一代筑牢学习基础 —— 不仅助力他们成长为热忱的学习者,更能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本身的过程。
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全媒体编辑卡佳(Kateryna Danylova)发言
卡佳认为,《这里是中国》(英文版)最直观的冲击力,源于其出色的视觉呈现。它并未借助枯燥的数字与理论来阐释中国的广袤疆域,而是通过一幅幅极具视觉张力的摄影作品,让读者仿佛 身临其中,真切感知到这片土地的壮阔。
与会嘉宾圆桌对话
此外,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平衡‘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与‘海外读者的理解习惯’”“如何让科普好书真正‘走出去’”两大核心议题展开交流。嘉宾一致认为,平衡“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与“海外读者的理解习惯”,关键在于坚守“文化内核不丢、表达方式适配”的原则。既要留住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色与独特魅力,避免为了迎合读者而对文化元素进行简单删减;也要拒绝脱离文化本质的过度改造,通过贴合海外读者认知逻辑、阅读习惯的表达形式,让文化内容自然融入其理解语境,实现“内核不变、表达可变”的有效传递。
《这里是中国》(英文版)内页图
作为“大美中国”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中国》(英文版)是由中信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中文版《这里是中国》翻译而成,作者为星球研究所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其作者之一星球研究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业的科普内容创作与传播机构。2018年,其被人民日报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中国十大科普自媒体”之一。2019—2024 年陆续推出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这里是中国2》《这里是中国3》。
《这里是中国》中文版至今已累计发行超150万册,并获2019年“中国好书”、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中华优秀科普图书在内的数十项图书奖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俱佳,英文版以“传承精髓,面向世界”为核心原则,在尊重中文版原作的基础上,对翻译和制作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是一部展现中国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地理科普著作,为中国人更好地认知祖国,也为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了一部极佳范本。
来源:中国画报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