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铜陵风雪夜,十名退伍兵的“光明保卫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03:19 1

摘要:那是1984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冷空气席卷铜陵,鹅毛大雪连下数日,将整座城市裹进银装素裹的世界。气温骤降至零下七八度,寒风像刀子般刮过街道,可比天气更让人心急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面积停电——110KV芜铜电力线路因暴风雪突发故障,整座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和

那是1984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冷空气席卷铜陵,鹅毛大雪连下数日,将整座城市裹进银装素裹的世界。气温骤降至零下七八度,寒风像刀子般刮过街道,可比天气更让人心急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面积停电——110KV芜铜电力线路因暴风雪突发故障,整座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瞬间被阴霾笼罩。

哪里电力线路有故障,哪里就有市供电公司维修队伍。这是该公司工人们直奔事故现场抢修。

那时的我,刚从部队退伍分配到供电局(2003年改称供电公司),和另外九名退伍军人一同成为单位的新鲜血液。根据规定,我们正和二十名新职工一起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安全生产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是每日的主修课,局里还专门抽调了业务骨干手把手带教。可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单位里不少家在外地的师傅们已陆续请假探亲,整座城市都浸在备节的期盼里。那会儿香港武打剧《射雕英雄传》正火遍街巷,每晚饭后,家家户户的电视机前都围满屏息等待的人,剧集一开播,街上几乎空无一人。谁也没想到,这团圆祥和的期待会被一场停电打断。

那时铜陵电厂的发电机组容量有限,本地发电量远不够全市需求,主要用电靠外部输入。而当时铜陵电网建设也较薄弱,110KV芜铜电力线路是从马鞍山、芜湖地区输入铜陵电量的唯一通道,堪称全市的“电力生命线”。这条线路一旦“罢工”,大半座城市就得陷入黑暗,春节供电更是无从谈起。经线路工区的巡查人员顶着风雪排查后,很快锁定故障点:顺安段高潮村境内的线杆瓷瓶因积雪冻裂导致线路跳闸。“故障就是命令!”局领导当即下令,要求线路工区克服严寒天气,务必尽快抢修恢复供电,让全市百姓过个祥和年。可难题接踵而至:由于大雪封路,故障点又在偏远农村的田野里,抢修车辆根本开不进去,所有设备配件只能靠人工搬运;更棘手的是,工区不少外地职工已探亲返乡,还要留人巡查其他线路,抢修人员严重不足。情急之下,工区向局领导请求支援——借用正在培训的我们十名退伍军人。

“军人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接到任务时,我们十个人没有丝毫犹豫。那天上午八点多,我们紧急集合到线路工区,和工区师傅们组成近二十人的抢修队,分乘两辆抢修车奔赴现场。车轮碾过积雪覆盖的公路,发出“吱吱”的挣扎声,每前行一米都异常艰难。车辆只能开到顺安火车站停下,剩下的路,只能靠双脚丈量。下车后,工区领导迅速分工:“退伍军人年轻力壮,跟师傅们搭伙搬重家伙!”他特意强调了雪地徒步的安全,可我们眼里只有“任务”二字。绞磨、接地线、瓷瓶、大铁锤、钢杆……一件件抢修器材被我们上肩,小件自己扛,大件就两人一组抬。我和战友抬着沉重的绞磨盘,深一脚浅一脚踩进没脚脖子的积雪里。山坡上的小路早被雪海吞没,稍不留意就可能跌进雪坑,两位熟悉路径的巡线师傅在前面探路,我们紧随其后,胶靴踩在雪地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是在为这场攻坚战伴奏。没走多久,肩上的重量就像不断加码,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浸湿了内衣,可寒风一吹,又冻得人直打哆嗦。翻过山坡,一片被大雪覆盖的水田横在面前,白茫茫一片分不清田埂与水田。就在跨越水田拐弯缺口时,我和战友没协调好,绞磨盘一晃,我的左脚猛地踩进冰水里!刺骨的寒意顺着脚底往骨头缝里钻,靴子瞬间灌满了泥水。师傅们赶紧过来帮忙,好不容易把靴子从烂泥里拔出来,倒出半靴子冰水,可根本没有备用胶靴。“没事,继续走!”我把湿袜子拧了拧,重新穿上靴子,深吸一口气跟上队伍。不过几里路,我们在风雪里足足跋涉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抵达故障现场。工区领导立刻重新分工:“老陈、小李登杆作业,老张负责安全监护,退伍军人们协助推绞磨、递工具!”那时现场抢修没有电动起降设备,往线杆上运重物全靠人力绞磨,轻小物件则靠师傅们随身的吊绳。

2022年2月7日,市供电公司工人在铜官区某小区抢修电力线路,更换磁瓶。

雪虽然停了,可我们徒步时出的汗被寒风一吹,冻得人瑟瑟发抖。我的胶靴和袜子全是湿的,脚冻得像针扎一样疼。负责技术的王师傅看我直跺脚,让我去附近村庄找农户家烤烤靴子。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找到一户人家,说明情况后,老乡热情地拉我坐在火桶里取暖。半小时后,靴子大半干了,袜子也干透了,我谢过老乡,立刻赶回现场——战友们还在奋战,我不能掉队。

下午一点多,抢修刚进行到一半,肚子饿得“咕咕”叫,气温也降到了冰点,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就在这时,局分管后勤的领导带着人,踏着积雪给我们送来了热腾腾的辣糊汤和馒头:“大家先垫垫肚子,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我们蹲在雪地里,呼噜呼噜喝着热汤,啃着暄软的馒头,暖流从胃里直窜到心里。杆上作业的师傅们则通过吊篮接过食物,匆匆扒几口又继续埋头工作。短短十多分钟的“补给”,让我们冻僵的身体重新充满了力量。

寒风再次呼啸起来,线杆上的风更是刮得“呼呼”作响。登杆作业的两位师傅脚踩蹬高板,在十几米高的空中顶着寒风拆卸故障瓷瓶。他们的手套冻硬了,手指冻得通红,可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力。杆下的安全监护人员扯着嗓子提醒:“注意脚下!慢点拧螺丝!”我们十名退伍军人守在绞磨旁,喊着号子合力推着绞磨,汗水顺着脸颊流下,在下巴上结成细小的冰粒也顾不上擦。“一二、一二!”整齐的号子声盖过了风声,那是军人刻在骨子里的默契,也是面对困难时永不退缩的斗志。经过杆上杆下人员三个多小时的奋战,故障瓷瓶终于被拆下,新瓷瓶稳稳装上,电力导线也重新固定妥当。当工区领导宣布“可以合闸送电”时,所有人都望着空中舒展的线路露出了笑容。他打趣道:“小伙子们,今晚能踏实看《射雕英雄传》了!”我们相视而笑,笑声里满是疲惫,更满是胜利的喜悦。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退休,但那次抢修的场景却像刻在骨子里,从未褪色。那是我们从军人到电力职工的第一次身份转变,更是一场特殊的“实战考验”。在雪地里跋涉时,没人喊过一声苦;脚踩冰水时,没人说过一句退;寒风中作业时,没人泄过一丝气——因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军人作风早已融入血脉。那次抢修也让我们懂得:电力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电流,它是工厂里机器轰鸣的节奏,是百姓餐桌上的烟火,是黑夜里照亮家园的灯火,更是电力人爬冰卧雪、风雨无阻的坚守。同时,更让我们感到,能成为一名守护光明的电力人,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倍感自豪与光荣。

作者: 骆宝富

编辑:崔远珍 审稿:夏西玉 终审:施荣富

来源:铜陵社科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