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学最伟大的功效就是:让你能够辨明表象与本质,而对于未曾辨明的,你能够不轻举妄动。
哲学最伟大的功效就是:让你能够辨明表象与本质,而对于未曾辨明的,你能够不轻举妄动。
——坤鹏论
第十三卷第七章(19)
原文:
就算4中的两个2是同时的;
这些在8之中就得是“先于之2”了,
象2创生它们一样,它们创生“本8”中的两4。
解释:
亚里士多德在此讨论的是数的“生成”关系,
即一个数如何由其他数构成,
以及这种构成是否隐含时间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借此,他批判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视为独立实体的观点,
转而强调数的依赖性:数不能脱离具体事物存在,其存在依赖于其他数的组合。
初读实在有些云里雾里,让我们一步一步慢慢解读。
先来回顾上一段的难题。
上一段说了,如果单位不可区分,那么不同的2应该没有区别,
但是,现实中在数列生成过程中,先出现的2和后出现的2是不同的,
比如:在数1、2、3、4时,第一个2和第二个2(数完2再数到4时里面的2)位置不同。
这就产生了“先于之2”和“后于之2”的区别。
1.“就算4中的两个2是同时的”
亚里士多德假设4由2+2构成,
这里的同时指两个2在逻辑或构成上没有先后之分,
也就是,在4这个数内部,这两个2是同时存在、并列的、没有先后顺序;
比如:一个正方形可以分成左右两半,
每一半有2个单位,这两个2在4里面是平等的;
再比如:四个苹果可以分成两组两个苹果,这两组在存在上是并立的。
2.“这些在8之中就得是‘先于之2’了”
当讨论8的构成时,亚里士多德指出,如果8由两个4相加构成,即:4+4=8;
则每个4又依赖其内部的两个2组成;
此时,在8的结构里,这些2显然是不平等的,
有的2属于第一个4,有的2属于第二个4;
在计数顺序中,第一个4里的2比第二个4里的2更早出现。
因此,在4内部同时的两个2,放到8的生成过程中,
就会变成有先后顺序的“先于之2”和“后于之2”。
3.“象2创生它们一样,它们创生‘本8’中的两4”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就像2是更基本的单位,由2生成4一样(4=2+2),
在8的结构里,这些2也会生成两个4,这两个4再合成8,
亚里士多德强调,这种生成不是时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依赖——后者的存在以前者为条件。
这里的“本8”指的是8本身,意在强调它是一个完整的数,由有先后顺序的部分组成。
接着,让我们用实例再来理解一下。
假设我们用一些木棍来分成数字,
对于4,拿出4根木棍,直接分成两部分,每部分2根,
这两部分是同时做出来的,没有先后。
对于8来说,如果从1根开始数:1、2、3、4、5、6、7、8,
那么,第一个2出现在数到2的时候,第二个2出现在3~4这一段(因为3和4是接着数的),
第三个2在5~6,第四个2在7~8;
显然,在8里面,这些2不是平等的,有先数的2和后数的2,它们在数列中的位置不同。
所以,虽然8=4+4,每个4=2+2,但这两个4里的2是有先后顺序的。
最后,让我们看看亚里士多德想要表达什么。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独立的实体,甚至先于具体事物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批判这一观点,他认为,数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
同时,他强调数的结构依赖于生成过程,
数的生成依赖于更低级的数的组合,
最终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可分性。
例如,8的存在依赖于4的存在,而4又依赖于2的存在,但2本身也依赖于具体事物的二元划分(如两只手”)。
静态看,4里面的两个2是同时的、不可区分的。
但在更大的数,比如8的构造过程中,这些2必须有时序上的先后,所以它们变得可区分。
而这也就反驳了“所有单位完全不可区分”的观点,
因为如果单位完全一样,就会有先于或后于的概念了,
但是,数字的生成过程显然是有时序的。
简而言之,就算在小数字,比如4中,两个2可以看作同时存在、不可区分,
但在大数字,比如8的构造过程中,必须分出先后顺序,
所以,数的单位并非完全不可区分,是依赖于它们在数列中的位置的。
综上,通过这段文字,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数的存在是依赖性的、非实体的,
其生成遵循逻辑链条而非独立实体。
同时,他批判了将数视为先验实体的观点,
转而主张数必须依附于具体事物的可分性与组合性。
这种思想为后来对数学基础与存在关系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来源:坤鹏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