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承载灿烂文明,赓续历史文脉。为激发队员们的历史探索兴趣、拓宽人文视野,临汾市第一小学大队辅导员白雪主任与副大队辅导员薛玲玲副主任,带领五(6)中队队员走进临汾市博物馆,开启一场沉浸式研学之旅。队员们近距离接触陶寺遗址、丁村人化石等珍贵文物,深切感受临汾作为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赓续历史文脉。为激发队员们的历史探索兴趣、拓宽人文视野,临汾市第一小学大队辅导员白雪主任与副大队辅导员薛玲玲副主任,带领五(6)中队队员走进临汾市博物馆,开启一场沉浸式研学之旅。队员们近距离接触陶寺遗址、丁村人化石等珍贵文物,深切感受临汾作为“最早中国”核心地带的历史分量,在探寻华夏文明源头的过程中,主动扛起继承与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9月28日下午14:50,五(6)中队的队员们身着整洁校服,胸前鲜艳的红领巾随风飘动,在学校操场整齐集结,眼神里满是对研学活动的期待。大队辅导员白雪主任为队员们作动员讲话,话语间点燃了大家探索历史的热情。她不仅强调了活动期间需严格遵守纪律,更针对乘车安全、参观秩序等细节反复叮嘱,确保研学之旅既充实又安全。15:00,队员们有序排队登上大巴车,伴随着一路欢歌,向着临汾市博物馆出发,一场跨越千年的华夏文明对话,正式拉开序幕。
抵达博物馆后,队员们首先在馆前台阶上拍下了一张充满朝气的集体合影。这座以“日月同辉”为设计理念的建筑,不仅是临汾的文化地标,更像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桥梁,静静等候着队员们开启历史之门。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队员们按顺序开启沉浸式“考古之旅”,在展厅中一步步揭开华夏文明的神秘面纱。走进以陶寺遗址为核心的“最早中国”展厅,队员们瞬间被还原的“最早观象台”场景吸引——头顶闪烁的模拟星象与墙面五彩的二十四节气图交相辉映,仿佛置身浩瀚星空。大家围在观象台模型旁,屏息聆听讲解员讲述:“几千年前,古人就是通过观测星象变化来确定节气、安排农事,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队员们时而抬头仰望“星空”,时而低头在研学手册上记录要点,眼中满是对古人智慧的惊叹。展厅内陈列的一件件精美陶器、玉器,纹路间藏着先人的生活痕迹,队员们凑近观赏,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几千年前先人们耕作、生活的鲜活场景,真切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远古足迹”展厅里,丁村文化、柿子滩文化与枣园文化的遗存静静陈列,为队员们还原了远古时期先民在临汾这片土地上的繁衍生息历程。展柜里的打制石器、骨器虽历经岁月侵蚀,表面早已斑驳,却依然无声地诉说着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用石器捕猎、用骨器缝制衣物。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凑近展柜,仔细观察石器的刃口、骨器的纹路,仿佛穿越回远古时代,亲眼见证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艰难与坚韧,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而在“晋霸春秋”展厅,陈列的青铜器堪称“国宝级”展品,精美的饕餮纹、蟠螭纹布满器身,复杂的铸造工艺让队员们连连惊叹。讲解员介绍:“这些青铜器不仅是祭祀、礼仪的重要器物,更代表了当时晋国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的高超水平。”队员们驻足在文物前,认真聆听背后的历史故事,在纹饰与铭文间,仿佛看到了春秋时期晋国争霸的风云变幻,深刻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魅力。
此次博物馆研学之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队员们在“行走的课堂”中穿越古今,将书本上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队员们不仅增强了探索精神与文化自信,更在心中埋下了深入研究历史文化的种子。正如一位队员在研学日记中写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课堂才发现,家乡的历史这么精彩,未来我还要了解更多华夏文明的故事!”(文图:临汾市第一小学)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