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系列模型的工作原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5:21 1

摘要: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系列模型是基于Transformer 架构的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核心逻辑可拆解为 “预训练 - 微调” 两大阶段,通过 “理解语境 - 预测下一个词” 的方式实现自然语言生成,以下从技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系列模型是基于Transformer 架构的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核心逻辑可拆解为 “预训练 - 微调” 两大阶段,通过 “理解语境 - 预测下一个词” 的方式实现自然语言生成,以下从技术底层到核心流程详细解析其工作原理:

GPT 系列(从 GPT-1 到 GPT-4)均采用Transformer 的 Decoder(解码器)部分作为基础骨架,未使用 Encoder(编码器),这是其 “生成能力优先” 的关键设计:

核心组件: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这是模型 “理解语境” 的核心。传统语言模型(如 RNN)只能按顺序处理文本,无法同时关注一句话中不同词的关联(比如 “小明给小红送了她喜欢的书” 中,“她” 指代 “小红”);而自注意力机制能让每个词 “查看” 文本中所有其他词,通过计算 “注意力权重” 判断词与词的关联强度,从而捕捉上下文逻辑(比如 “书” 和 “喜欢” 的关联、“她” 和 “小红” 的指代)。为提升效率,GPT 采用 “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 将注意力机制拆分为多个并行的 “子注意力头”,分别捕捉不同维度的关联(如语义关联、语法关联),再整合结果,让语境理解更全面。辅助组件:前馈神经网络(FFN)与层归一化自注意力机制输出的 “语境化词向量” 会传入前馈神经网络,对每个词的语义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比如强化 “送书” 这一动作的语义特征);同时,每层都加入 “层归一化”,避免训练中数据分布波动导致模型不稳定,确保训练效率。

GPT 系列的性能依赖 “先广度学习、再定向优化” 的两阶段训练,这是其既能处理通用任务、又能适配具体场景的关键:

目标是让模型从海量文本中学习通用语言知识(语法、语义、常识、逻辑等),相当于给模型 “打基础”。

数据来源:涵盖互联网公开文本(网页、书籍、论文、新闻等),量级从 GPT-1 的数十亿 token(文本基本单位,如一个词 / 字)提升到 GPT-4 的万亿级 token,且包含多语言、多领域数据。训练任务:无监督下一句预测(Causal Language Modeling, CLM)模型的训练目标非常简单:给定一段文本(如 “今天天气很好,我打算去”),让模型预测 “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词”(如 “公园”“散步”)。为实现这一目标,模型会将输入文本拆分为 “词向量”(每个词转化为数字向量),通过 Transformer Decoder 的自注意力机制理解上下文,再通过输出层计算所有可能词的概率,最终选择概率最高的词作为预测结果。这一过程中,模型会自动学习到语法规则(如 “主谓宾” 结构)、语义关联(如 “天气好” 与 “户外活动” 的关联)、甚至常识(如 “冬天会下雪”)。阶段 2:微调(Fine-tuning)——“定向优化适配场景”

预训练后的模型具备通用语言能力,但面对具体任务(如对话、代码生成、学术写作)时,效果仍需优化,因此需要 “微调”:

数据来源:针对特定任务的有标注数据(如对话样本、代码 - 注释对、学术论文片段),量级远小于预训练数据(通常为百万级 token)。核心技术: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GPT-3.5 及之后关键升级)传统微调仅用标注数据修正模型参数,而 RLHF 引入 “人类偏好”,让模型更贴合人类需求:第一步: supervised fine-tuning(SFT,有监督微调)用人工标注的 “高质量示例”(如用户问 “如何煮米饭”,标注出最优回答)训练模型,让模型初步适配任务。第二步: reward model(RM,奖励模型训练)让模型对同一问题生成多个不同回答,由人类标注员对这些回答打分(如 “逻辑清晰”“有用” 的回答打高分,“错误”“冗余” 的打低分),再用这些 “回答 - 分数” 数据训练一个 “奖励模型”,让模型能自动判断回答的优劣。第三步: reinforcement learning(RL,强化学习)让 SFT 后的模型继续生成回答,用奖励模型对回答打分,再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如 PPO)调整模型参数,让模型更倾向于生成 “奖励分高” 的回答,最终实现 “符合人类偏好” 的优化(比如避免答非所问、减少有害内容)。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模型能 “记住” 的前文长度,早期 GPT-3 仅支持 4096 token(约 3000 字),而 GPT-4 Turbo 已支持 128000 token(约 9 万字)。更长的上下文窗口让模型能处理长文档(如完整报告、书籍章节),理解更复杂的逻辑(如多轮对话中的历史信息)。多模态能力(GPT-4 及之后)除文本外,GPT-4 还支持图像输入(如分析图片内容、识别图表数据),核心是通过 “图像编码器” 将图像转化为与文本向量兼容的 “视觉向量”,再传入 Transformer Decoder 与文本上下文融合,最终实现 “图文联合理解与生成”(如根据图片写描述、根据图表做分析)。

GPT 系列的工作原理可简化为:以 Transformer Decoder 为骨架,通过 “预训练(学通用规律)+ RLHF 微调(贴人类偏好)”,以 “预测下一个词” 为核心方式,实现从文本理解到生成的全流程。其迭代本质是:更大的参数量(从 GPT-1 的 1.17 亿到 GPT-4 的万亿级)、更多样的训练数据、更精细的 RLHF 优化,以及多模态能力的拓展,最终实现 “更智能、更贴合人类需求” 的语言生成。

来源:自由坦荡的湖泊AI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