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九月的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总能唤起人们对语言力量的深层思考。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是沟通的桥梁,而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正是打破地域隔阂、凝聚文化共识的重要纽带。从成都世运会上各民族健儿的顺畅交流,到日常生活中邻里街坊的温馨对话,普通话的普及既守护着文化
每年九月的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总能唤起人们对语言力量的深层思考。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是沟通的桥梁,而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正是打破地域隔阂、凝聚文化共识的重要纽带。从成都世运会上各民族健儿的顺畅交流,到日常生活中邻里街坊的温馨对话,普通话的普及既守护着文化根脉,更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共融共生。
推广普通话,是筑牢文化认同的基础工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方言的多样性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记忆,而普通话则为不同文化板块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正如成都世运会上,蜀锦、银花丝等非遗技艺通过视觉语言打动世界,普通话则让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被更多人听懂。从北京的胡同文化到广州的岭南风情,从西安的古都底蕴到杭州的西湖韵味,普通话让各地的文化特色得以跨越地域传播,使人们在理解差异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这种认同不是对地方文化的否定,而是在多元基础上的凝聚,让每个地域的文化闪光点都能汇入中华文明的长河。
推广普通话,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务实之举。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通用钥匙”。在企业车间,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用普通话交流技术细节,保障生产高效运转;在校园课堂,教师用标准普通话传授知识,让不同籍贯的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在政务大厅,工作人员用普通话解答群众疑问,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都世运会上,“雄起”“巴适”等方言词汇虽传递着地域温度,但顺畅的普通话沟通才是赛事高效运行的保障。普通话的普及,不仅降低了社会沟通成本,更保障了公共服务的公平可及,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推广普通话,需要秉持“多元共生”的理性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矛盾,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保留着最鲜活的民俗记忆;普通话是社会交流的“通用语”,维系着广阔空间的沟通顺畅。我们既要通过学校教育、媒体传播等途径提升普通话普及质量,也要尊重方言的文化价值,通过方言节目、非遗传承等方式守护方言魅力。就像成都世运会上,方言元素传递地域温情,普通话保障全球交流,二者相得益彰。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正是推广普通话工作中应坚守的原则,避免陷入“否定方言”的误区,也防止出现“强制推广”的简单化做法。
语言的演进见证着文明的进步,普通话的普及承载着时代的需求。推广普通话,从来不是要消解文化多样性,而是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从来不是搞“语言霸权”,而是要通过平等沟通凝聚社会共识。正如成都世运会上体育精神与城市魅力的交响,普通话也在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实现“心与心的联通”。
让我们以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契机,既善用普通话这一“通用工具”,又守护好方言这一“文化瑰宝”,在语言的和谐共生中,奏响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时代乐章。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