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普通话:以素养为基 架融合之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5:13 1

摘要:“这药一天吃几次?”急诊室里,外来务工者李师傅带着浓重方言的询问让护士反复确认;会议室中,实习生小王因平翘舌不分,把“产品批次”说成“产品皮次”引发误解;直播间内,农户大叔想推介家乡特产,却因方言难懂错失订单——这些真实场景,恰恰道出了推广普通话、提升语言素养

“这药一天吃几次?”急诊室里,外来务工者李师傅带着浓重方言的询问让护士反复确认;会议室中,实习生小王因平翘舌不分,把“产品批次”说成“产品皮次”引发误解;直播间内,农户大叔想推介家乡特产,却因方言难懂错失订单——这些真实场景,恰恰道出了推广普通话、提升语言素养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语言规范的普及,更是打破隔阂、促进融合的关键纽带。

语言素养是普通话发挥价值的核心内核,绝非简单的“会说就行”。真正的普通话素养,藏在清晰的表达逻辑里,躲在准确的词语运用中,显在恰当的沟通语境下。就像社区开展的“普通话微课堂”,不仅教老人区分“n”“l”,更引导他们用“您好”“麻烦您”等礼貌用语拉近距离;校园里的朗诵比赛,不只是纠正发音,更让孩子通过语调变化传递情感。这种对语言素养的打磨,让普通话从“能听懂”的工具,升级为“能共情”的媒介,减少的是沟通误差,增加的是理解温度。

普通话是流动社会的“融合密码”,为跨地域、跨群体交流扫清障碍。我国有七大方言体系,部分方言间的差异堪比外语,而普通话的普及让“千里之外能对话”成为常态。在长三角工厂里,贵州的技工用普通话向浙江的师傅请教技术;在西北支教课堂上,山东的老师用普通话为藏族孩子讲解知识;在电商直播间,云南的主播用标准普通话向全国网友推介普洱茶。语言不通曾是横在地域间的“高墙”,而普通话与语言素养的结合,让这道墙变成了“连通桥”,推动劳动力、技术、文化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为社会发展注入协同力量。

值得强调的是,提升普通话素养与守护方言文化从不矛盾,反而能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图景。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苏州评弹里的吴语、粤剧里的粤语,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而普通话是文化传播的“扩音器”,用普通话讲解评弹的韵律之美,能让更多人爱上江南文化;用普通话解读粤语俚语的内涵,能让地域智慧获得更广泛认同。就像浙江的“方言+普通话”双语播报,既保留了乡音乡愁,又保障了信息传递,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状态,正是语言发展的理想模样。

推广普通话、提升语言素养,从来不是“消灭差异”,而是“寻找共性”;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当越来越多人能以规范的表达传递想法,以得体的沟通化解隔阂,以共通的语言凝聚情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更近,社会的凝聚力会更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会更旺盛。这,正是普通话跨越地域、连接心灵的真正价值所在。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