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便、便血总是查不出缘由?小肠镜“钻”进九曲回肠找到病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5:13 1

摘要:小肠素来是胃肠镜检查中的“黑暗大陆”,正常成人小肠约有5-7米,蜿蜒盘曲且菲薄,通常情况下厚度仅为0.3cm,因常规胃镜检查及结肠镜检查均难以抵达小肠,造成小肠疾病难以被发现及治疗。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消化内一科主任高玉强一直致力于疑难胃肠道疾病的诊治,外派专人

小肠素来是胃肠镜检查中的“黑暗大陆”,正常成人小肠约有5-7米,蜿蜒盘曲且菲薄,通常情况下厚度仅为0.3cm,因常规胃镜检查及结肠镜检查均难以抵达小肠,造成小肠疾病难以被发现及治疗。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消化内一科主任高玉强一直致力于疑难胃肠道疾病的诊治,外派专人到国内外高水平医院进修学习,打造了小肠镜及疑难胃肠病亚专业团队,近日为两例罕见的小肠出血病人成功找到了出血元凶,并且精准止血。

便血4年,命悬一线

69岁的刘女士(化名),近4年因反复大量便血多次休克,辗转多家医院抢救诊治,多次行胃肠镜检查均未发现病灶,病人痛苦万分。近期再次出现大量便血及失血性休克,血红蛋白降至43g/L(仅为正常成年女性的1/3),胃镜及结肠镜检查仍未发现出血病灶,命悬一线,遂慕名来到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消化内一科。高玉强迅速组织全科病例讨论,制定诊疗方案:完善气囊辅助式小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予以内镜下止血。

“一镜到底”,力挽狂澜

气囊辅助式小肠镜检查需要高效的团队协作,东院内镜中心的麻醉团队和护理团队提供了精准而高效的配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东院消化内一科主治医师刘海平成功操作单气囊小肠镜,采用经口和经肛对接的方式进镜,历时4个多小时,成功完成了全小肠无盲区检查并成功实施内镜下止血治疗。

折磨刘女士4年的便血终于诊断明确:是罕见的回肠多发毛细血管畸形并出血,本次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刘女士病情稳定、顺利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治疗,血红蛋白逐渐恢复并稳定至大致正常范围。

黑便2月,病因难寻

70岁的张女士(化名),2年前因 “胰腺癌” 接受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身心历经此次 “重创” 后,她本盼着逐步回归正常生活,但近2个月又出现了无明显诱因的黑便,起初她并未在意,然而黑便症状持续不缓解,贫血状况日渐加重,直至虚弱到无法行走,才紧急前往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此时其血红蛋白已降至60g/L。行常规胃肠镜检查后并未发现出血点。高玉强带领全科讨论后,考虑很有可能是胰腺术后吻合口的出血,由于患者胰头十二指肠术后消化道重建,给小肠镜操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是为了给病人找到出血点挽救生命,即便面临重重困难,也毅然决定迎难而上。

“九曲回肠”,千难万险,终破局

胰十二指肠术后的小肠,堪称真正的 “九曲回肠”——肠道走行错综复杂,解剖结构已非常态,这对小肠镜操作者提出了极高要求,不仅需要精湛绝伦的内镜技术,更需具备超乎常人的耐心与专注力。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精细操作中,刘海平再次成功实现小肠镜会师,并在“九曲回肠”里找到深埋在吻合口里的出血点。东院消化内一科副主任姜大磊第一时间联系微创介入诊疗中心,迅速为患者完成介入止血治疗。

攻克技术难关,揭开小肠疾病神秘面纱

小肠镜,是诊治小肠疾病的终极利器,能够深入“盲区”,明察秋毫。同时可以进行活检、止血、息肉切除、狭窄扩张等操作,在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相应的治疗。近年来,东院消化内一科在高玉强主任的带领下,小肠镜下疑难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升,打开了“消化道的黑匣子”。“我们的小肠镜技术可以使过去的诊断盲区变为可直视、可治疗的区域”,高玉强主任说,“今后也会结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辅助操作使小肠镜技术向着更精准、更无创、更智能的方向飞速发展,为岛城人民解决更多疑难肠病的难题。”

医生简介:

高玉强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消化内一科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超声内镜(EUS)、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 ESVD)等多项高难度内镜手术,尤其在消化道早癌的放大诊断、内镜下ESD手术方面有较高造诣,完成多项集团内首例内镜微创手术,获重大医疗技术突破奖。

门诊时间:周三、周四上午(东院)

知名专家门诊:周一下午(东院)

刘海平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消化内一科 主治医生

擅长胃肠及肝胆胰疾病诊治,小肠疾病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断及治疗。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东院)

通讯员 刘芳

来源:青新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