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到百亿帝国:宗馥莉要把娃哈哈带向何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5:08 1

摘要:1987年的杭州街头,42岁的宗庆后蹬着三轮车穿梭在校园间,车斗里装着冰棍、作业本和橡皮,一根冰棍挣4分钱,一箱下来才赚4块钱。饿了啃口自带的包子,渴了喝口学校的自来水,他凭着“随叫随到”的送货服务,把校办经销部的生意做进了40多所学校。谁也没想到,这个蹬三轮

1987年的杭州街头,42岁的宗庆后蹬着三轮车穿梭在校园间,车斗里装着冰棍、作业本和橡皮,一根冰棍挣4分钱,一箱下来才赚4块钱。饿了啃口自带的包子,渴了喝口学校的自来水,他凭着“随叫随到”的送货服务,把校办经销部的生意做进了40多所学校。谁也没想到,这个蹬三轮卖冰棍的中年人,日后会建起年营收近800亿的饮料帝国,而三十多年后,他的女儿宗馥莉接过接力棒时,面对的已是股权交错、竞争白热化的百亿家业。这对隔着时代的父女,正书写着中国民企传承的两种模样,而宗馥莉的每一步动作,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娃哈哈的下一站在哪?

宗庆后的创业史,是一部“草莽生长”的教科书。1987年承包经销部时,他敢拍胸脯承诺年交10万利润,远超官方要求的4万,靠着14万贷款和两名退休女员工起家。卖冰棍攒下的渠道成了敲门砖,当他发现浙江省医科院的花粉口服液缺销路时,立刻把这款保健品塞进学校网络,靠着老师推荐的分销模式,3个月卖了120万盒,这便是娃哈哈的第一桶金。

真正的转折点在1988年,他拉来营养专家研发出针对儿童厌食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砸21万在电视台打广告,一句“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火遍全国。到1991年,这款产品销售额飙至4亿元,净利润7000多万。而1994年独创的“联销体模式”更是神来之笔:经销商先打款再发货,缴10%保证金却能拿高于银行的利息,完成任务还有高额返点,这套“胡萝卜加大棒”的玩法,让娃哈哈的产品渗透到全国每一个乡村小卖部。

宗庆后用最朴素的逻辑构建了商业帝国:靠人情绑定渠道,靠爆款占领心智,靠集权保证效率。他办公室简陋,却拿出570万改善教师待遇;推行全员持股,让员工几乎不主动跳槽;直到晚年还穿着布鞋出差,却能精准抓住消费者需求,把AD钙奶、营养快线做成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这种“大家长式”的管理,让娃哈哈在2013年达到巅峰,营收783亿元,但也为日后的传承埋下隐患——过度依赖个人权威,缺乏现代化治理体系。

2024年宗庆后离世,宗馥莉接手的是一个看似辉煌的“百亿摊子”:29.4%的个人持股,加上控制的24.6%职工股,却仍要面对持有46%股份的国资股东制约;年营收虽在2024年回升至700亿区间,但核心产品还是二十年前的AD钙奶和营养快线;联销体渠道看似庞大,实则经销商只愿卖老品,新品存活率不足5% 。与父亲蹬三轮时的“轻装上阵”不同,宗馥莉的接班从第一天起就深陷股权博弈、品牌受限、渠道僵化的三重困局。

这位留美归来的“创二代”,很快露出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锋芒。2021年刚任集团副总的她,就果断终止与王力宏的二十年合作,转身和《王者荣耀》、故宫文创搞跨界联名,打响品牌年轻化第一枪。全面接掌后,她的改革更像一场“刮骨疗毒”:砍掉492家负增长经销商,哪怕是月销增长超10倍的商家,达不到300万年销门槛也直接淘汰;把山西、虎林等地的生产基地陆续更名为“宏胜系”企业,剥离旧体系羁绊;推动上千名员工劳动合同转签,用绩效考核替代资历分红,打破“大锅饭”传统 。

最具争议的一步,是2025年9月抛出的“品牌换血”计划:2026年起全面启用新品牌“娃小宗”,逐步替代沿用近40年的“娃哈哈”商标。这背后是她的无奈——“娃哈哈”387件商标归属集团,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而股权纠纷让商标转让屡屡碰壁。与其在博弈中消耗,不如另起炉灶:她通过宏胜集团注册46枚“娃小宗”商标,覆盖全品类,首款无糖茶已试水市场,还给新品牌定下年销300亿的目标 。

这场“豪赌”透着宗馥莉的战略野心。在她看来,父亲的时代靠“渠道为王”,而现在必须靠“效率取胜”。她投资12亿元建智能工厂,终止低效代工合作,用数字化改造生产链路;在渠道上推进扁平化,把父亲时代“经销商说了算”的权力收回来,直接派驻业务员维护终端,效仿农夫山泉的“冰柜绑定”策略抢占货架 。2024年数据显示,她的改革初显成效:瓶装水市场份额从9.42%飙升至17.07%,乳饮料和速食粥的龙头地位也愈发稳固。

但挑战远比成绩更刺眼。渠道“大洗牌”引发经销商恐慌,2025年夏季部分区域销量暴跌80%,有经销商直言“99%不会跟进新品牌”;“娃小宗”刚露面就被吐槽“像山寨货”,消费者对老品牌的情感壁垒难以打破;更别提遗产纠纷带来的舆论干扰,让管理层精力被不断分散。食品行业专家泼冷水:快消品新品牌成功概率不足万分之一,即便如华彬集团的“战马”,花9年也没能取代红牛的地位 。

不过把视线拉长,宗馥莉的布局早已超越“守业”范畴,她要带娃哈哈去的方向逐渐清晰。

第一个方向:从“品牌依附”到“独立掌控”。推出“娃小宗”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她破解股权困局的精准落子。通过宏胜系整合生产、渠道资源,用新品牌重新绑定经销商,既能绕开“娃哈哈”商标的控制权之争,又能建立完全由自己主导的商业版图。这种“先立后破”的策略,看似冒险实则理性——毕竟掌控生产和渠道的“实”,远比纠结品牌归属的“名”更重要 。

第二个方向:从“渠道驱动”到“效率革命”。宗庆后靠联销体解决了“货能卖到哪”的问题,宗馥莉要解决的是“货卖得好不好”的问题。她砍掉小经销商、推进数字化,本质是淘汰低效渠道;建智能工厂、重构薪酬体系,是要激活内部效率。2024年营收重回700亿区间,印证了效率提升的价值,但如何平衡改革力度与渠道稳定,仍是她必须拿捏的分寸 。

第三个方向:从“爆款依赖”到“创新突围”。面对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的围剿,娃哈哈的老品护城河正在变窄。宗馥莉显然明白这一点:推出无糖茶切入健康赛道,与年轻IP联名贴近消费主力,通过浙江大学馥莉食品研究院搞产学研融合。虽然目前还没诞生新爆款,但这种“体系化创新”远比单靠个人灵感靠谱,也更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逻辑 。

有人说宗馥莉“太激进”,不如父亲懂得人情世故;也有人赞她“有魄力”,敢动老祖宗的“奶酪”。但其实父女俩从未背离过同一个核心——对市场的敬畏。宗庆后用三轮车踏遍的校园,摸清了“渠道为王”的真谛;宗馥莉在股权博弈中推出的新品牌,看准了“掌控力”才是企业的命脉。时代变了,玩法变了,

但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

如今再看杭州街头,娃哈哈的广告牌仍随处可见,只是旁边可能多了“娃小宗”的新标识。从蹬三轮卖冰棍到掌舵百亿帝国,从“大家长”到“改革者”,宗家父女的接力赛还在继续。宗馥莉能不能把娃哈哈带向新高峰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国民品牌,正在她的手中经历一场向现代化企业的艰难蜕变——这场蜕变,或许比当年宗庆后蹬起三轮车的那一刻,更需要勇气。

来源:白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