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网络安全宣传周。各类防骗提示再度刷屏,但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在诈骗手段不断迭代、青少年数字生活深度演进的今天,反诈教育是否仍停留在“贴标语、开班会、发手册”的旧模式?筑牢青少年反诈防线,不能仅靠零散宣传,而应走向一场更具系统性、共鸣感和时代性的教育重构。
又是一年网络安全宣传周。各类防骗提示再度刷屏,但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在诈骗手段不断迭代、青少年数字生活深度演进的今天,反诈教育是否仍停留在“贴标语、开班会、发手册”的旧模式?筑牢青少年反诈防线,不能仅靠零散宣传,而应走向一场更具系统性、共鸣感和时代性的教育重构。
当前许多反诈教育仍陷入“单向灌输”的困境:内容脱离青少年的真实数字语境,形式难以触动他们的情感认同。比如,不少学校仍在用“切勿轻信陌生人”等笼统口号教育Z世代,却忽略了他们热衷的虚拟社交、游戏充值、粉丝经济等场景中潜藏的诈骗风险。这种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使得反诈知识难以真正入心、化行。
反诈教育要真正生效,必须贴近青少年的心理世界和数字行为习惯。他们并非缺乏信息获取能力,而是需要在复杂情境中学会判断和选择。例如,可通过开发沉浸式反诈剧本游戏,还原“明星周边诈骗”“游戏代练骗局”等高频发场景;或借助短视频、互动漫画等载体,让反诈知识变得可感、可触、可讨论。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放下“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与青少年共同探讨网络生存中的困惑与风险——这才是“从心沟通”的起点。
在家庭、学校、社会层面,需闭环协作,而非彼此割裂。家长不应止步于“管好密码”,而需主动了解孩子的数字社交生态;学校不能将反诈视为“一次性活动”,而应将其融入德育、信息技术甚至心理教育课程;平台则必须扛起责任,坚决堵塞“虚假广告弹窗”“未成年人账号冒用”等漏洞。唯有如此,反诈教育才能从“口号”走向“体系”,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免疫”。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已明确将青少年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但法律之外更需人文关怀。反诈不仅是知识传播,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它关乎信任、理性与责任感的培养。当我们成功唤醒青少年的内在防御意识,他们便能不仅成为网络的“安全自卫者”,更将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共同守护者。
网络安全宣传周的意义,不只在于普及知识,更在于推动社会形成一种持续的共同行动。让反诈教育真正“活”起来,从心出发、向实而行,才能为青少年织就一张有温度、有智慧的防护网。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