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原“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这不仅是时间维度上的延伸,更是我国科普工作在深度与广度上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宣告着我国科普事业迈入制度化、常态化、全民化
2025年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原“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这不仅是时间维度上的延伸,更是我国科普工作在深度与广度上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宣告着我国科普事业迈入制度化、常态化、全民化的全新发展阶段。此次全国科普月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既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又彰显了科普工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科普不是“一次性活动”,更要细水长流。 还记得去年网络上一位女士家的苹果长蘑菇的趣事吗?一个随手分享,竟引来全网生物科普大联动,直接冲上热搜! 这种“身边事+快速响应”的模式,真正让科普有了生命力和传播力。
很多人以为科普就是专家在讲台上、书籍里或者在实验室中面对公众正式讲解。其实,科普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或对象,它可以出现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比如,一次谈话里随口解释的某个科学概念,一次分享中提到的某个生活原理,甚至一次对新鲜应用的讨论,都可能成为一场科普。
首个“全国科普月”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科普价值的契机。科普不仅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更是社会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它让我们在理解科学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甚至推动科研走向新的高度。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