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呼之欲出?央视采访轰-6K飞行员,直言后续战机拭目以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5:15 1

摘要:结合近期央视密集披露的技术突破与装备进展,很多人觉得万众期待的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或许真的进入了亮相倒计时。

今年9月,央视军事频道对轰-6K飞行员进行了一场采访,在谈及现役机型时明确表示“后续战机大家拭目以待”。

结合近期央视密集披露的技术突破与装备进展,很多人觉得万众期待的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或许真的进入了亮相倒计时。

就在采访播出前几天,央视《军事科技》节目在梳理轰炸机发展历程时,首次直接提及“轰-20”名称,将其与已列装的轰-6K、轰-6N并列,明确表示“更先进的后续机型也在按计划推进,敬请拭目以待”。

这是官方媒体首次在正式节目中对这款神秘战机进行“点名”,打破了此前仅靠模糊轮廓暗示的惯例。

如今飞行员与央视的“双重暗示”,显然是在为这款战略重器的亮相铺路。

为何必须要有轰-20?要理解轰-20的重要性,首先得看清轰-6系列的真实定位。

作为我国轰炸机部队的主力,轰-6家族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进化之路,从早期仿制苏联图-16的基础型号,逐步发展出轰-6K、轰-6J、轰-6N等先进改型。

2015年亮相的轰-6K堪称“脱胎换骨”,换装涡扇发动机后航程突破8000公里,作战半径达3500公里,可携带6枚“长剑-20”巡航导弹实施防区外打击。

而最新型轰-6N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航程超10000公里,载弹量突破12吨,新增空中受油能力,搭配“惊雷-1”导弹后,让我国空基远程打击能力大幅提升,在九三阅兵中展现出强大威慑力。

但即便如此,轰-6系列的先天局限无法突破。

作为中程轰炸机改进而来的平台,它缺乏隐身能力,在现代防空体系面前生存力受限;载弹量和航程与真正的战略轰炸机仍有差距,比如美军B-1B可挂载12枚远程导弹,而轰-6N最多仅能携带6枚。

更关键的是,它无法满足“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对空基平台的核心需求——隐蔽突防与全球威慑。

目前我国已拥有陆基东风-41洲际导弹、海基096型战略核潜艇,但空基核威慑始终依赖轰-6系列的改进型,未能形成真正的“三位一体”闭环。

轰-20的诞生底气在哪?

央视在近期报道中,用大量技术细节证明了轰-20的研发早已不存在障碍。

隐身技术方面,我国通过歼-20、歼-35的研制积累了成熟经验,自主研发的某型隐形涂料可将雷达反射截面降至0.01平方米以下,而更先进的“多光谱隐身蒙皮”技术更是将维护成本压缩至美国B-2的1/3,雷达反射面积比B-21还小20%。

“太行”系列涡扇发动机已实现量产,推力达14吨以上,而涡扇-15改进型更能支撑轰-20实现1.8马赫的超音速巡航,彻底打破“隐身轰炸机只能慢速突防”的传统认知。

大型部件制造能力也随着运-20的量产得到验证,超过8000小时的风洞试验,让飞翼式布局的气动设计臻于完善。

轰-20配备的有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凭借氮化镓半导体技术领先美军现役系统两代,可同时执行搜索、跟踪与电子战任务。

弹舱设计深度达4.5米,能兼容“长剑-20”巡航导弹、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等多种弹药,最多可携带8枚远程巡航导弹或4枚高超音速导弹,实现核常兼备打击。

轰20设想

正如央视所言,中国空军已正式开启“20时代”,歼-20的隐身技术、运-20的大型平台经验、直-20的通用化设计,都为轰-20的研制提供了成熟基础。

全球目前仅有美俄拥有真正的战略轰炸机,轰-20的问世将彻底改变这一格局,且在性能定位上展现出鲜明的后发优势。

美国B-21定位“战役级打击平台”,航程约8000公里,依赖加油机支持,载弹量22吨;而轰-20瞄准“战略级打击”,航程突破1.2万公里,载弹量可达30-40吨,无需前沿基地即可覆盖第二岛链乃至西太平洋全域。

美国B-21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战略需求:美国需要全球部署的灵活兵力,而中国更侧重突破“岛链封锁”的纵深打击能力。

美军在西太平洋将350架战机拆分成12个小集群,分布在50多个临时基地,试图躲避导弹打击,而轰-20的动态打击能力能精准追踪并摧毁这些基地的后勤节点,这是导弹无法实现的战术优势。

央视报道显示,运-20通过托盘化发射系统可携带24枚高超音速导弹,火力密度相当于6-12架轰-6K,一架就能形成饱和攻击能力。

这种“武库机”模式确实能大幅延伸空中打击半径,与轰-6系列形成互补。

但必须明确的是,运-20改武库机无法替代轰-20的战略价值。

运输机的气动设计决定了其不具备隐身能力,只能在防区外发动攻击,无法执行穿透敌方防空网的纵深打击任务。

运-20武库机是性价比极高的战术补充,而轰-20是决定战略天平的核心重器,两者在作战体系中承担着截然不同的角色。

近期密集的信号释放,与我国国防装备发展的整体节奏高度契合。

就在轰-20消息升温的同时,福建舰完成了歼-35、直-20的电磁弹射测试,标志着海军远洋作战体系成型。

这种“海陆空协同突破”的态势,被外界解读为展示国防工业整体实力的信号。

轰-20的即将问世,绝非简单的装备更新,而是中国空军从“战术空军”向“战略空军”质变的标志。

它的列装将补全“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使我国拥有“可控、可打、可退”的战略主动权,在印太局势与全球战略博弈中掌握关键砝码。

从隐身材料到发动机制造,从飞翼式布局到智能化作战系统,相关技术进步将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为后续机型研发奠定基础。

轰-6K飞行员那句“拭目以待”,既是对现役装备的自信,更是对未来装备的预告。

来源:进击的鸡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