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内蒙古乌审旗无定河镇迎来鱼蟹丰收的喜悦。随着渔网收拢,水面沸腾,鳞光闪烁的鱼儿欢腾跳跃,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近日,该镇数万斤生态鱼蟹集中上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结出硕果,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金秋时节,内蒙古乌审旗无定河镇迎来鱼蟹丰收的喜悦。随着渔网收拢,水面沸腾,鳞光闪烁的鱼儿欢腾跳跃,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近日,该镇数万斤生态鱼蟹集中上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结出硕果,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生态改良,盐碱地变身“聚宝盆”
“这一网就有15000多斤,清江鱼、童子鱼、银鳕鱼都是新引进的品种。”无定河村有机水稻基地技术员杨孟义难掩喜悦。他告诉笔者,新引进的六个品种不仅产量可观,抗病能力也显著提升,其中童子鱼因富含胶原蛋白备受市场青睐。
丰收的背后,是当地对盐碱地的持续不断地改造。近年来,当地通过改良土壤、疏通沟渠、优化水质等一系列措施,让昔日贫瘠的土地焕发新生机。杨孟义解释道:“沟渠畅通才能促进水循环,螃蟹负责除虫,鲤鱼拱底松土,这种生态循环让水稻根系深扎,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效果。”
技术创新,稻渔共生效益倍增
在无定河村的稻田里,鱼儿游弋,蟹子爬行,构成独特的生态景观。村民谷正伟欣喜地介绍,经过技术改良,今年鱼蟹产量和水稻收成均创新高。“螃蟹总产量约2万斤,每天捕捞千余斤仍供不应求。稻田养鱼蟹后,杂草明显减少,水稻亩产预计能达到700至800斤。”
生态种养不仅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新品种的清江鱼、银鳕鱼等水产品产值高、价格好,成为村民增收的新亮点。更让人惊喜的是,今年试养的泥鳅也获得成功,预计产量达十万斤,将通过连云港代理商出口韩国,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品牌效应,生态产品声名远播
优质农产品吸引了周边顾客慕名而来。顾客吴文华专程前来采购:“听说这里的鱼蟹品质好,特地来购买品尝。这已经成为我们乌审旗的特色招牌了。”无定河镇的生态鱼蟹正逐渐成为一张闪亮的地域名片。
这种“稻渔共生”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鱼蟹为水稻除草、松土、提供养分,水稻为鱼蟹净化水质、提供栖息环境,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同时,通过池塘清淤、水体净化等技术措施,确保了养殖环境的持续优化。
无定河镇的成功实践证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如今,这种创新模式正在产生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地区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在这个金秋,无定河镇的农民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精彩篇章。(王琪、屈尘)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