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这份交通安全提示请查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4:33 1

摘要:“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当前,我们正处于秋分时节(9月23日至10月7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已经越过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迎来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的秋日景象,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昼渐短、夜渐长,气温逐渐下降,以及“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天气趋势。秋分时

导语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当前,我们正处于秋分时节(9月23日至10月7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已经越过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迎来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的秋日景象,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昼渐短、夜渐长,气温逐渐下降,以及“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天气趋势。秋分时节的典型气象特征将对道路交通安全持续产生影响。本文梳理了其中潜藏的安全风险,为大家总结安全提示,助您在收获的季节里,一路平安。

一、秋分时节这些气象

特点及出行特征需知道

(一) 秋分过后,北半球开启昼短夜长模式

人们通常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其实从天文划分法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为四季的开始。秋分时节,标志着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正式进入凉爽的秋季,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夜间时段增加,对驾驶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日出日落与早晚高峰出行时间叠加现象突出

日出日落时间随季节变化。秋分至冬至期间,我国主要地区日落时间逐渐提前,日出时间呈延后趋势,形成了“日落时间与晚高峰时段高度叠加,日出时间与早高峰时段部分叠加”的鲜明特征。当这种叠加现象出现,太阳光线会带来多种视觉干扰和安全隐患,成为影响驾驶安全的“隐形杀手”。

(三)秋季台风雨、华西秋雨来势汹汹

秋分过后,全国降水总量逐步减少,但区域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其中,秋季台风雨和华西秋雨的影响较大。据中国天气网统计,1949年至2024年间,夏季生成台风个数为867个,秋季台风有859个,虽然数量上不及夏季,但从风速来看,秋台风的强度更具灾害威胁性。秋台风通常会带来强度大、历时短的台风雨。台风雨是由异常强大的热带海洋风暴带来的降雨,强度可达数百毫米,甚至1000毫米以上,极易造成灾害[1]。从影响区域看,秋季台风雨主要影响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台风带来的降水虽然可以缓解当地的秋旱,但更需防范其带来的强风、暴雨以及洪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华西秋雨是华西地区秋季连阴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一般出现在每年9月至11月,有时会提前至8月下旬,最晚可延续至11月下旬,它主要影响重庆、四川、贵州,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一带。华西秋雨的显著特征为降水天数多,且以绵绵细雨为主,天气长时间阴沉,日照时间大幅减少。古诗词“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描绘的就是这种秋雨连绵不断的景象。华西秋雨虽然不像夏季暴雨那样猛烈,但持续数日、数十日乃至更久的降水,不仅对道路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还容易影响人们的心情,引发压抑感与莫名的烦躁。此外,夜雨较多也是其典型特征,正所谓“巴山夜雨涨秋池”。

(四)秋分时节“三秋”大忙正式启动

国务院于2018年6月批复同意自当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秋分时节,我国农事活动以“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大忙为主,涵盖收割、播种、管理等多个方面。北方地区主要是抢收防冻,抢种冬小麦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收种管并举,双季稻区最忙;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农事多样,包括收水稻、玉米,播种油菜、马铃薯等作物;华南地区则是反季生产,晚稻管理,抢种反季瓜菜等。总之,秋分过后,中国大地从北到南,农民们怀着“抢”字当头的心情,早出晚归,忙于收获与播种。农事活动的集中开展,使得农村及周边道路上的车流、人流显著增加,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五)秋分时节与“中秋节”“十一假期”重叠

每年的秋分节气基本固定与“十一假期”重叠,而今年的中秋节也恰巧在10月6日,国庆中秋长假加持,让今年的秋分时节因人流与车流的显著增加而格外繁忙。根据往年规律推测,“十一假期”期间,旅游探亲出行集中,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出入口、重点旅游景区周边道路将迎来大交通流,加之今年“十一假期”放假8天,出行需求更加旺盛,伴随流量激增随之增加的安全风险,需要高度警惕。

二、秋分时节驾车出行

这些风险需警惕

(一)夜长昼短,夜间驾驶风险高

秋分过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夜间驾驶的时长增加,对驾驶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交通安全角度看,夜晚对驾驶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线严重受限。夜间光线不足导致驾驶人的视野范围和清晰度大幅下降,观察距离缩短,难以看清前方路况、行人、障碍物以及道路的边缘和轮廓等,特别是在没有路灯或照明不良的路段,情况更加危险。

2.判断能力下降。在昏暗环境下,驾驶人对距离、移动速度和物体大小等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例如,难以准确判断前车距离,容易跟车过近等。此外,黑暗的环境和未知感会给驾驶人带来紧张和焦虑感,导致其更容易疲劳,判断力下降。

3.视觉疲劳与“秋乏”叠加。从生理节律上讲,夜晚是人体最易感到困倦和疲劳的时段,加上秋季本身容易产生“秋乏”,人体易感困倦。而在夜间驾驶时,单调的黑暗环境、缺乏外界影响,会加剧疲劳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甚至出现短暂的“打盹儿”,极其危险。

(二)日出日落时间与早晚高峰重叠,光线变化对安全驾驶影响大

日出日落时间与早晚高峰重叠,给驾驶人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眩光”。研究表明,当驾驶人的视线与太阳之间的夹角小于25°时,眩光带来的“致盲效应”尤为明显[2]。日光眩光出现的高风险时间是秋冬季的早晨和傍晚,尤其是日出和日落时分,此时太阳高度角较低,光线更容易直接照射驾驶人眼睛。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特定时间段的高风险。研究表明,日出后30分钟与日落前30~60分钟是最危险的时段。此时太阳高度角极低,光线近乎水平直射驾驶人眼睛,即使阳光强度减弱,仍足以造成强烈眩光与短暂视觉障碍。

2.车内“投影”或镜面反射的影响。阳光照射到中控台上的杂物(如香水瓶、卡片等)时,会在前挡风玻璃上形成晃动的光斑或倒影,严重干扰驾驶人对前方物体的判断。同时,挡风玻璃也会反射车内物品,分散驾驶人的注意力。

3.后视镜眩光的影响。日落时分,阳光会通过后视镜或侧后视镜反射到驾驶人面部,造成强烈不适和视线干扰,影响对后方路况的观察。

(三)秋季台风雨、华西秋雨带来的道路安全隐患

秋季台风雨无论是在降雨、风力、灾害性等方面均对道路交通安全具有极大的不利影响:一是强风容易导致车辆“失控偏移”,尤其在超车或变道时,车身受风力影响,方向会突然“发飘”。城市里的行道树、户外广告牌在强风作用下易倒伏或坠落,极易砸中车辆;倒伏的树木会阻断车道,若后方车辆未及时发现,易引发连环追尾。短时间内的强降雨使能见度骤降,尤其在夜间,严重影响视线。二是持续强降雨使道路表面形成水膜,车辆附着力下降,车速过快或刹车时容易出现“水漂”或打滑现象,极易引发追尾或车辆失控事故。三是秋季台风雨常伴随山体滑坡、落石等次生灾害,这些灾害多发生在沿海路段、郊区、山区等区域,且预警时间短,对驾驶的威胁更具突发性。

华西秋雨带来的独特安全风险远超普通降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殊地形叠加降雨。山区、临水临崖路段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落石风险急剧增高,如果驾驶人未能提前发现前方路面的坠落石块或路基塌陷,极易发生碰撞或坠崖事故。二是夜间叠加降雨。气象大数据显示,四川、重庆等地夜间降雨量占比超60%,成都秋季夜间雨量占总雨量的73.6%[3]。“夜雨”组合是能见度的“杀手”,车灯光线无法完全穿透雨幕,驾驶人对道路状况、障碍物等的识别能力进一步下降,易引发误判事故。

(四)“三秋”大忙背后的交通安全隐患不可忽视

“三秋”大忙时节,大量农用车辆和运输车辆等短时间内集中上路,收种转运频繁,使得道路交通流量陡增,加之在抢收抢种的紧迫感驱动下,部分农户和驾驶人可能会忽视交通安全,导致交通安全风险显著提升。这些安全风险包括:农村群众集体出行劳作、转运务工人员、售卖农作物等,容易出现农用车违法载人、人货混装、面包车超员载客等隐患;由于气温下降快,加之部分地区受降雨等影响,农事活动的节奏也会加快,农谚中也有“三春没有一秋忙,收到仓里才算粮”的说法,为避免因霜冻或连绵阴雨造成秋收损失,农村地区的人们忙于秋收、连续劳作等,容易出现超速驾驶、疲劳驾驶、农用车超长超宽载物等违法行为;在部分地区,农民朋友在农忙劳累后,习惯通过饮酒来解乏,容易出现酒后驾驶问题;此外,秋收时节,在马路边占道经营(售卖当季水果等)、占道晒粮等现象挤占道路空间,进一步增加了安全风险。

(五)秋分时节与“双节”重叠,出行风险大

今年的秋分时节与国庆、中秋“双节”假期重叠,加上秋季特有的天气状况,安全驾驶风险会显著增加。结合近几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十一假期”道路交通事故规律和交通流量特点,总结出以下部分安全风险:

1.旅游出行集中,景区周边压力增大。“十一假期”时间长,群众旅游出行需求旺盛,景区周边区域压力大。加之热门景区周边路网停车资源有限,易造成道路拥堵,通行缓慢,车辆追尾碰撞事故风险高。

2.夜间酒驾醉驾肇事风险增加。假期探亲访友、聚餐饮酒活动增多,酒驾醉驾肇事风险上升,历史数据显示,“十一假期”期间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交通事故多发[4]。

3.雨雾等恶劣天气交通安全风险突出。今年假期期间,局部地区依然会有降雨、大风以及大雾等天气,给假期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加大交通安全风险。

三、应对秋分时节出行

风险 这些策略需掌握

(一)应对夜间驾驶风险的策略

1.主动降速,弥补视野短板。夜间视野范围仅为白天的三分之一。必须将车速控制在能看清前方路况并随时停车的范围内,确保在车灯照射距离内能及时发现并避开障碍物。

2.善用灯光,提高视认性。应在日落前开启近光灯,切勿延迟开灯。在照明条件不良的路段,可在对向无来车、前方无同向车辆时,开启远光灯,会车时,须提前150米切换为近光灯,避免造成对方眩目。

3.重点观察,防范行人与非机动车。夜间是行人、非机动车事故高发时段。要特别留意路口、公交站台、路边停靠车辆周围等区域,提前减速备刹,防范非机动车或行人突然窜出。

4.对抗疲劳,保持清醒警觉。“秋乏”与夜间生理犯困叠加,疲劳驾驶风险极高。夜间长途驾车建议每2小时进入服务区休息一次,下车活动并呼吸新鲜空气。

(二)应对昼夜交替与光线变化的策略

1.优化视觉环境,消除干扰因素。驾车出行应尽量避开眩光影响最严重的时段。定期清洁车辆前后挡风玻璃及车窗的内外两面,有效去除油污或者灰尘,防止其加剧光线散射。同时,要保持中控台整洁,将手机、香水瓶、矿泉水等易反射光线的物品收纳至储物格内,防止在挡风玻璃上形成光斑。

2.善用防护装备,提升安全冗余。车内可备置偏光太阳镜,复杂光线环境下选择佩戴。偏光太阳镜能有效过滤来自路面、水面及其他车辆表面的杂乱反射光,显著增强视觉对比度和舒适度。在日出、日落、黄昏或进入林荫路等光线交替的场景下,及时开启近光灯或日间行车灯,让其他交通参与者能更早地察觉车辆,提升行车安全系数。

3.控制车速与车距,预留缓冲空间。当处于逆光等不利光线条件下时,首先要降低车速,并加大与前车的跟车距离,预留出充分的反应时间和距离缓冲空间,这是应对视线不佳最有效的安全保障。

(三)应对秋季降雨策略

1.雨天行车注意“降速、控距、亮尾”。雨天道路湿滑,能见度低,降速是雨天行车的安全关键。驾驶过程中要增强预见性,避免急加速、急刹车、急变道、急转弯等,防止侧滑失控;控距是将跟车距离增加至干燥路面的2倍以上,为湿滑路面条件下紧急制动预留充足空间;亮尾要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不仅是为了照明,也为了提高自身车辆的视认性。另外要注意,雨天行车切不可开启远光灯,远光灯光线雨水和路面积水接触发生漫反射,形成一片白色眩光,严重影响驾驶人视野。

2.涉水行驶注意“观、慢、稳、查”。观是提前观察前车通过情况、水流速度及深度,参照路边树木、护栏判断水位,切忌贸然驶入未知深度的积水区;慢与稳是指入水后保持低挡位、匀速缓慢通过,避免换挡或急加速,防止发动机进水熄火及车头推高水浪;查是驶离积水后,轻点刹车数次,将渗入制动系统的水挤出,尽快恢复制动效能。

3.提升复杂环境下的风险预判能力。在山区、临崖、河谷等路段行驶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密切观察道路状况和周边环境。持续关注山坡有无碎石滚落、泥土松动迹象。尤其在持续降雨后,要高度警惕突发性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的风险。要通过导航或交通广播提前了解途经区域的天气预警和路况信息,主动避开已知的高风险路段。

(四)应对“三秋”大忙及农村道路风险的策略

1.预判路况,提升警觉级别。途经村庄、农田等路段时,提前降低车速,并仔细观察道路两侧及前方区域,预判农用车辆突然转弯、行人(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或家畜突然横穿等情况,做好随时减速避让的准备。

2.保持耐心,安全超越农用车辆。农用车辆(如拖拉机、收割机)通常速度缓慢、体积庞大、灯光信号可能不全,且转弯、靠边停车行为不确定性大。跟车行驶时,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防止其掉落物品或突然制动。需要超车时,应选择宽阔、笔直、视线良好的路段,通过灯光或鸣笛善意提示前车,在确保对向无来车且前车无左转意图后,再果断、迅速地完成超越。

3.谨慎应对占道晒粮及路边经营。遇到路边打场晒粮或摆摊售卖农产品的情况,应提前减速慢行。注意观察秸秆、粮堆厚度,是否有钉耙等工具隐藏其中,以及周边是否有看守或劳作人员。要谨慎通过,避免急打方向或紧急制动,防止车辆侧滑或与对向车辆、行人发生碰撞。另外,要留意是否有人员从摊位前突然窜出。

(五)应对节假日大流量出行的策略

1.周密规划,主动错峰避堵。出行前,利用导航软件的实时路况和预测功能,查询路况信息。选择在非高峰时段出发,或利用替代路线绕过易拥堵点位。规划时,提前标识出沿途可用的服务区,为休息做好准备,避免因疲劳驾驶或盲目寻找休息点而引发风险。新能源车辆还需要根据车辆续航状况,提前做好充电规划。

2.注重车辆安全检查,督促乘员系好安全带。出发前,要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包括轮胎胎压与磨损情况、灯光系统是否完好、燃油是否充足,确保车辆自身处于良好状态,以应对长途行驶的考验。要明确要求车上所有乘客,包括后排,全程规范系好安全带,这是发生事故时最有效的保命措施。

3.坚决杜绝酒后驾驶,明确出行底线。节假日聚会增多,必须牢固树立“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行为底线。如计划饮酒,应提前约好代驾,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作为同行人员,有责任劝阻驾车同伴饮酒,共同守护出行安全。

4.保持耐心,守法文明驾驶。途经拥堵路段时,要保持平和心态,坚决杜绝“路怒”。严格遵守“拉链式”交替通行规则,不随意加塞、变道。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防前车突然制动。同时,要注意在非紧急情况下,不要在应急车道行驶或者停车。

结语

秋分,是平衡与转折的时节。当我们驾车行驶在色彩日渐斑斓的秋日画卷里时,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防御性驾驶策略的掌握,便是我们守护平安的最好保障。时节流转,安全永驻。希望这份提示能成为您秋日行车路上的安全锦囊。愿您每一次出行,都能携谨慎出发,载平安而归。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科普网,台风雨[EB/OL].(2025-03-02)[2025-09-21].

[2]王子豪,朱凯. (2021).致盲日光对驾驶影响的研究综述.公路交通技术

[3]四川应急,话四川盆地华西秋雨与防灾(2022-09-02)[2025-09-21].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10120583315571

[4]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安部发布国庆假期道路交通安全预警.(2024-09-28)[2025-09-21].https://mp.weixin.qq.com/s/VwoU__yn4hhVX_hHCL8hGA

声明:如需转载或开白名单,请留言联系获取授权!转载须在文首标注来源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交通言究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