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跟着演出去旅行已经成为新风尚,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这已经成为常态。”9月29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的跨城观演率超过60%。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敬 北京报道
当文旅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诗和远方”正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跟着演出去旅行已经成为新风尚,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这已经成为常态。”9月29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的跨城观演率超过60%。
这一现象是文旅产业深度激活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2024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随着旅游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旅游业正成为促消费、稳就业、赋发展、兴百业的重要产业。
而“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融合模式更持续释放乘数效应,文旅商体农等融合发展,成为激发文旅消费、拉动综合消费、带动增加就业的重要引擎。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透露,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资产总计达到34.4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利润总额达1.77万亿元。
在政策端,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 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深化文旅+百业融合,通过供给侧改革与消费端激励双轮驱动,旨在将文旅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在签证、通关、支付、退税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便利化举措,推动出入境旅游迈向“双向奔赴”新阶段。
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文化产业新业态占比超40%
“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据统计,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资产总计达到34.4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7.7%;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至7.8万家,资产总计达34.4万亿元。
尤为亮眼的是,在创新驱动下,以数字文化、文创作品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增速迅猛。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透露,2024年,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新业态行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5.9万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比重超过40%,比2020年增长88%,平均下来,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7%左右,对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区域文化产业带加快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城市发展持续推进,城乡区域协调联动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消费升级推动需求转变之下,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从传统向多元、高品质转变,追求个性化、互动性强的文化服务,新业态精准契合这一趋势。同时,政策支持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文化创新、数字经济发展,为新业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此外,资本投入也助力产业扩张,大量资金涌入文化新业态领域,推动企业规模化发展、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十四五”期间,文旅部持续开展系列消费促进和惠民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各地共举办相关惠民活动21万场次,发放消费券等惠民补贴23亿元,带动消费超1400亿元。文旅消费的综合带动作用凸显,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等十分活跃,有效延展消费链条,满足人们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消费需求。
中外出游“双向奔赴”
入境旅游便利化政策的持续优化,正推动“中国游”成为国际新时尚。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孙业礼介绍,中国已同世界上15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并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谅解备忘录。
近年来,为提升入境旅游体验,我国围绕签证通关、国际交通、消费支付、景点参观、购物退税等关键环节,推出系列便利化举措,为外国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综合服务,切实做到“来得了”“游得好”。
袁帅向记者指出,其中,签证便利化政策对提振入境信心边际效应最显著。“简化签证手续、缩短办理时间、扩大免签国家范围等措施,降低入境门槛,极大提升外国游客来华意愿,成为吸引入境游客关键因素。支付便利化也很重要,但签证是入境首要环节,其便利化直接影响游客决策。”
孙业礼特别指出,“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海外推广活动成效显著,“现在很多外国朋友到中国都会说‘你好’这两个字了。”他表示,通过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广泛邀请海外旅行商来华踩线,向世界发出“中国欢迎你”的真诚邀约。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出境旅游的热度不减。
今年以来,多国驻华大使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中国旅游市场不仅具备极高的合作价值,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是其重点关注的核心市场之一。
数据显示,2024年,入境游客达到1.32亿人次,同比增长了60%以上,内地居民出境旅游达到1.23亿人次,同比增长40%以上,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下一步需补齐的短板包括增加国际航班班次、提升涉外酒店服务质量和多语种支持,以优化整体旅游体验。
另据卢映川介绍,“十四五”期间,文化出海成效显著,202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额达1.4万亿元,其中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元素的文化贸易总额超过3700亿元,占比超四分之一。动漫、游戏、潮玩、演艺等文化产品成为出海主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高质量发展需警惕“闲置低效”
作为“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一条主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颇具亮点。孙业礼介绍称,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重在系统谋划、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三方面发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目前,文旅融合已被纳入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各地据此打造了一批富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度假区,推出众多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王建华指出,优质产品的供给更加丰富、“融合态”产品成为亮点、产品“科技感”明显增强、“特色化”产品不断涌现是“十四五”期间旅游产品供给的几方面特点。
“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等领域有机融合,延伸了产业链条,培育了新的增长点。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将创意研学、生活美学、乡土美食融入其中,让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助力百姓致富增收。工业生产线、工业遗址有机转化为旅游产品,嵌入旅游线路,让游客见证工业历史、体验工业文化。我们会同有关方面,抓住北京冬奥会的重大机遇,统筹推动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冰雪装备融合发展,建设26家国家级的滑雪旅游度假地,可以说越来越多的游客走上冰雪、体验冰雪魅力。”王建华表示。
孙业礼指出,文旅融合显著丰富了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推动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消费场景持续升级,让文旅产品与服务更趋多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 持续升温,游客在欣赏山水风景之余,对体验美、文化与风土人情的需求愈发强烈,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广东“英歌舞”、福建“簪花围”、安徽“鱼灯”等非遗项目更吸引众多游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与此同时,文旅与科技的融合催生了一批互动性强、沉浸式体验佳的新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文旅融合进一步放大了两大行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拓展了广阔发展空间。在城乡建设领域,文旅元素融入城市更新与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提升了城乡审美韵味,更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其中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助力尤为突出,涌现出浙江余村、湖南十八洞村等经典案例,我国还有15个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促进消费与就业上,文旅融合不仅稳住了吃住行等基本消费盘,更凭借“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有效带动制造业、农业、商贸、体育、交通等行业释放活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同时为群众就业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文旅部也注意到了潜在的风险。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王建华指出,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禀赋、实际条件,以旅游名义盲目上项目,造成闲置浪费;有的旅游产品前期论证不够充分,或者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了闲置低效现象。
王建华表示,文旅部将与有关部门一道,督促和指导相关地方加强摸排整改,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处置闲置低效项目。下一步,将继续聚焦游客的需求变化,持续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