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刚过,小区里的张大妈照例带着孙子到公园遛弯。可今天不过才绕了半圈,她就忍不住停下来喘气,胸口发闷,额头微微冒汗,孙子嚷着想再跑两圈,张大妈却只能拍拍膝盖,“慢点,奶奶有点累了……”在被孙子搀着坐到长椅上缓过来后,张大妈不禁纳闷:“明明年年体检,怎么最近体力
清晨刚过,小区里的张大妈照例带着孙子到公园遛弯。可今天不过才绕了半圈,她就忍不住停下来喘气,胸口发闷,额头微微冒汗,孙子嚷着想再跑两圈,张大妈却只能拍拍膝盖,“慢点,奶奶有点累了……”在被孙子搀着坐到长椅上缓过来后,张大妈不禁纳闷:“明明年年体检,怎么最近体力大不如前?难道只是年龄原因?”
其实,像张大妈这样平时并不吸烟、症状也不明显的中老年人,仍有可能出现肺功能下降,而且早期信号常常被忽视。因此,如何及时辨别自己肺功能好不好?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隐藏的“预警”?呼吸健康,其实可以一分钟自测——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肺吗?
肺功能差,到底意味着什么?专家有话说
很多人觉得只要没有咳嗽、气短等典型症状,肺功能就“安全无恙”,其实不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肺功能减退检出率达13.7%,其中约一半患者没有明显不适,仅在体力活动时才会出现轻度气喘、乏力等表现。肺功能本质上反映了肺部通气、换气和气体交换的综合能力。一旦出现损伤,可能逐步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或肺纤维化等严重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巨大。哈佛大学2022年一项涉及9800名中老年人的研究指出,肺功能低下与心脑血管疾病、认知能力下降风险升高密切相关。因此,学会敏锐捕捉肺功能下降的早期信号,是维护健康的重要一步。
生活中,这些变化或在“偷偷提醒”你的肺功能
不少人以为咳嗽、喘不过气来才算“肺有毛病”。但实际上,肺功能变差的早期迹象往往更隐蔽。专家总结,如出现以下4种表现,尤其是第3种,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运动耐力下降: 比以前走路、爬楼就容易喘气,平时散步或家务活动后“气接不上”,中华医学会调查发现,这类“活动后气短”在中老年群体中高达27.4%,却常被误认为只是“体力差”。 晨起咳痰增多: 清晨起床后总感觉嗓子有痰,咳嗽一阵才缓解,且痰液量较以往增多,或呈白色或淡黄色,这常提示气道清除能力下降,是支气管“自净”功能减退的信号。 夜间或清晨胸闷气紧: 很多人一觉醒来时胸口发闷、呼吸不畅,活动几分钟才能恢复。这种情况即便偶尔出现,也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早期呼吸障碍。2021年《中华呼吸与危重症杂志》数据显示,夜间气紧是慢性肺功能减退重要预警,约有14.2%患者仅有此表现。反复感冒或感染,恢复慢: 肺功能减弱导致局部免疫力下降,成年人一年感冒超过4次,且感染后恢复期超10天以上,说明肺部“防护墙”存在隐患。
一分钟自测,初步了解自己的肺功能
其实,辨别肺功能状态有一些简便小方法,不妨自己试一试:
吹气测试:对着点燃的蜡烛,在距离30cm处用力吹气,能否一口气将火苗吹灭?若很难做到,说明肺活量和呼气能力可能降低。爬楼实验: 连续上下楼4层,是否中途就气喘、胸闷、头晕?如果出现上述情况,需考虑肺氧供应能力下降。读数实验: 深吸一口气后,用平常速度连续读数“1数到20”,若还没数完就已憋不住气,提示气道通畅度变差。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建议,一旦发现上述情况频繁出现,建议尽快到医院做肺功能检查,以明确病因和干预时机。
如何改善肺功能?这3招简单有效
肺功能虽会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但良好生活习惯完全可以帮助延缓甚至逆转。专家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有氧运动,养成规律: 如快走、游泳、慢跑、八段锦等运动,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优先选择通风良好、空气清新的户外时段。运动能有效提升肺活量和气道清理能力,一项北京协和医院的运动干预研究证实,坚持8周有氧锻炼,受试者肺功能参数FVC可提升6-12%。远离二手烟及污染源:避免烟草暴露、油烟长期吸入及空气质量差时外出。日常应加大室内通风,必要时可用净化器。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21)指出,被动吸烟人群肺功能下降风险增加23.1%。 合理膳食,提高“肺防护力”: 保证每日新鲜蔬果500g、足量优质蛋白、适当坚果摄入,有利于减轻肺部炎症并提供抗氧化保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强调,深色蔬菜如胡萝卜、南瓜富含β-胡萝卜素,对呼吸道黏膜有明显修复作用。
科学小贴士:
肺功能一旦减退,极易与慢性咳嗽、气喘、体力下降等症状纠缠不清,被误以为“年纪大了正常”。最好的自我保护,就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千万不要拖延,不妨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测一测,科学守护自己的呼吸健康。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一呼一吸间。有备无患,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如有明显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请务必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接受全面肺功能检查和专业治疗。本文建议为科普资讯,实际效果存在个体差异,不能替代医生诊治。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3):170-215.
WHO. Air pollution and child health: Prescribing clean ai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Lung Function,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Lifestyle.
《中华呼吸与危重症杂志》2021年第18卷第6期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病学分会. 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
《中国慢性咳嗽管理专家共识(2020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医师老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