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随着三线建设的号角吹响,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建设者汇聚于此,用血汗铸就了这座“钢城”的脊梁,也凝结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近六十年后的今天,攀枝花市统一战线通过“助困、助业、助教”的扎实行动,将目光聚焦于群众,将温暖
在西南连绵的峡谷深处,有一座以花为名的城市——攀枝花。这里常年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而比阳光更暖的,是这座城市始终如一的为民初心。
1965年,随着三线建设的号角吹响,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建设者汇聚于此,用血汗铸就了这座“钢城”的脊梁,也凝结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近六十年后的今天,攀枝花市统一战线通过“助困、助业、助教”的扎实行动,将目光聚焦于群众,将温暖回馈给社会。
助困扶弱,让阳光照进每个角落
攀枝花的底色,如这里常年的日照一般,温暖而热心。在攀枝花,慈善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温情。
家住西区玉泉街道的低保户李春华曾为儿子陈磊上学的事操碎了心,家里拿不出足够的费用,难道真要让孩子放弃学业吗?此时,社区工作人员赵婕宇带来了救助金,也为这对母子的脸上带来了笑容。“这笔钱真的帮了我们大忙。”李春华激动落泪。
今年以来,全市已有21名孩子通过“关爱保”——全省首个针对困境青少年儿童的政府救助保险产品获得帮助,总金额达5.76万元。
这样的温暖正在不断蔓延。攀枝花统战成员们依托省级慈善县(区)、慈善社区试点,加大对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困难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捐款捐物600余万元。通过“统战+志愿服务”模式,全市组织民主党派成员、新阶人士代表组建10余支专项帮扶队伍队伍,开展困难群众“一对一”精准帮扶,解决就医、住房等实际问题280余个。形式多样的公益医疗、社会服务活动惠及群众6000余人,助力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让困难群体感受统战温度及社会关怀。
助业送岗,为幸福生活铺就道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攀枝花市统一战线通过设立民营企业用工对接处,全面摸清民营企业用工需求,分类分层举办劳动技能、电商直播从业能力等培训班230余场次,覆盖新就业形态职工1.4万余人。
“春季送岗”“金秋招聘月”等30余场招聘活动,让6500余人找到心仪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统战成员企业+返乡就业创业者”合作平台的搭建,为50余名返乡人员提供了创业支持,带动就业400余人。攀枝花早安网络科技公司负责人郑勇深有感触地说:“在统战部门的协调下,我们与返乡青年开展了深度合作。这些年轻人不仅有想法、有干劲,还熟悉本地情况,为我们企业注入了新活力。我们也通过提供场地、技术和市场资源,实实在在支持他们创业,实现了共赢。”
助教兴学,托起明天的希望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攀枝花市建立“统战+教育帮扶”机制,推动市区优质学校与民族地区、偏远山区学校建立“手拉手”帮扶关系20余对,开展送教下乡、教研交流等活动60余次,培训乡村教师300余人次。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定向捐赠450余万元,改善了3个民族政策待遇县(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设施,惠及师生8200余人。香港黄廷方慈善基金“黄廷方奖学金”的成功落地,为75名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了37.5万元资助。
从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到新时代的民生关怀,攀枝花始终保持着“有事真上”的实干作风。统一战线的“三助”行动,正是这种精神的当代体现——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将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让这座英雄之城在新时代继续绽放温暖光芒。(张婷婷)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