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前走进中国任何一家大型工厂,你会看到一排排机械臂精准挥舞,它们大多贴着ABB、发那科、库卡这些洋标签。
多年前走进中国任何一家大型工厂,你会看到一排排机械臂精准挥舞,它们大多贴着ABB、发那科、库卡这些洋标签。
老师傅们谈起机器人,言必称“四大家族”,仿佛国产名字连出现在车间角落的资格都没有。
但时间线正在被悄悄改写。
2023年,“十四五”规划走到第三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份额中,国产品牌以52.45%的占比首次反超外资,这不是纸上蓝图,而是流水线上真实发生的权力更迭。
更魔幻的是,在硅谷顶尖实验室里,中国制造的机器狗正吊在支架上充当科研主力,而几年前,这个位置还牢牢被波士顿动力占据。
张建政的职业生涯像一部中国机器人的进化史。
博士毕业初入工厂时,他见到的全是欧美日机器的天下,“连控制柜上的外文标签都带着技术傲慢”。
如今,他创立的飒智智能已在上海“大零号湾扎根”,产品冲进汽车、半导体产线,在曾经被“四大家族”垄断的工位上硬生生撕开裂缝。
这种逆袭并非偶然。
政策推力在关键时刻点燃引擎,2021年《“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中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策源地和应用高地。
但比文件更关键的是战场本身:中国覆盖全门的制造业体系,成了国产机器人最好的练兵场。
新能源、光伏、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爆发,催生出大量非标需求,传统固定式机器人玩不转的柔性产线,反而给了国产移动协作机器人偷袭的机会。
就连外资巨头也不得不承认时代变了。
ABB机器人中国区总裁韩晨那句“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背后是国际品牌在华策略的彻底转向,过去是卖设备,现在是把研发中心、超级工厂全都搬进来。
上海浦东的ABB超级工厂、发那科三期智能工厂,这些重磅投资早已超越“以中国市场供中国”,而是把中国供应链和研发能力嵌进全球棋局。
今年初,创业者路由在硅谷实验室见到吊着的宇树机器人时,恍惚间有种时空错位,当年他们这群留学生研究的可全是波士顿动力阿特拉斯。
如今中国机器狗不仅能跑能跳,还靠着供应链优势把价格打到了海外同行的十分之一。
这种成本杀伤力来自庖丁解牛式的产业链掌控。
宇树科技自研电机、驱动器、主控板,其余零部件则依托珠三角、长三角的完善生态。
一位从业者说得更直白:“海外订个伺服电机要三个月,深圳可能三天就能给你试产样品。”
更戏剧性的对比来自创业者王潜。
他曾在美国头部机器人实验室工作,离职原因竟是“等不起”,机器人结构改动从图纸到实物要三个月,光和中国供应商跨国沟通就要耗掉大半时间。
回国创业后,同样流程压缩到两三周。
这种效率碾压,让特斯拉Optimus、Figure等顶级机器人背后都闪现着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中国供应商的身影。
政策蓝图上的愿景,正被企业用脚投票变成现实。
《“十四五”规划》里那句“推进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发”,在2024年已演化出无数脑洞大开的形态:
宇树的工业机器狗在变电站巡检,代替人工钻入高危环境,
乐聚机器人与亨通集团联手,试图让人形机器人在工厂流水线上班,
追觅甚至开放自家工厂给魔法原子机器人,让人形机械体学习拧螺丝、搬物料。
而更大规模的渗透发生在传统产业。
新能源车厂自研机器人已成风潮,比亚迪、广汽、小鹏纷纷下场,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组建机器人团队,汽车零部件商拓普集团直接砸50亿建设机器人零部件基地。
这些跨界玩家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工业场景的深度理解:在汽车行业练就的精密装配技术,转手就能复用到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上。
前香港创新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点破关键:“未来赢家未必是技术最强者,而是能把算法、数据、硬件在场景里拧成一股绳的生态玩家。”
这种判断正在被市场验证,当文娱商演中机器人跳起团舞,当养老院里的康复机器人扶起老人,技术才算真正完成从标本到活鱼的蜕变。
中国机器人的故事早已超越“国产替代”的悲情叙事。
从十年前仰视外资品牌,到如今在硅谷实验室担纲主角,这场逆袭背后是制造业深度、供应链效率和场景创新的三重奏。
“十四五”收官在即,而新的竞赛已鸣枪。
当人形机器人走进真实车间搬运货物,当算法模型通过具身智能学会人类常识,中国机器人企业正从技术追随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这场跨越周期的进化,就像张建政们曾经仰望过的那些机械臂,如今终于划出了属于自己的运动轨迹。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