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一到九月底,双十一的“预热战”就悄悄打响了,品牌老板们忙着排品、谈合作,想在这场年终大促里分一杯羹;消费者则揣着购物清单,等着蹲一波划算的折扣。
每年一到九月底,双十一的“预热战”就悄悄打响了,品牌老板们忙着排品、谈合作,想在这场年终大促里分一杯羹;消费者则揣着购物清单,等着蹲一波划算的折扣。
就在这时,李佳琦在最新一期《与你同频·成分中国》里放了句“狠话”:“我要和所有老板说,不是上李佳琦直播间,产品就能火。”紧接着又补了一句:“东西好,不一定就能流行!”
这话一出来,估计不少品牌老板都跟文章里的“大叔”一样有点懵:做了好产品,找了头部主播,怎么还是火不了?今年双十一到底要抓哪些关键,才能真正卖爆?
中国成分这次真的支棱起来了
很多人觉得,美妆产品“火不火”全看营销,但李佳琦在节目里直接点破:好产品的根基,永远是“成分”。
同频能在一年内卖爆,第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成分够硬,而且硬得很有“底气”,因为它的原料来自一家叫锦波生物的中国企业,这家企业的成分,连国际大牌欧莱雅都“抢着用”。
节目里还曝光了一段没被媒体报道过的“中外成分谈判”,锦波生物的老板杨霞没走“低价路线”,反而跟对方谈“价值”:“我需要让他们相信,中国人的优势从来不是便宜,而是我们的成分标准、技术和创新。”
最后结果怎么样?欧莱雅的小蜜罐、修丽可三型胶原蛋白精华这些明星产品,后来都用了锦波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现在的中国成分,已经不是“靠低价凑数”的角色了,而是能靠技术和标准,过国际大牌的“严苛检验”。
话说回来,现在讲“中国成分”的IP也不少,比如抖音的《了不起的中国成分》、小红书的《宝藏成分在中国》,但《成分中国》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没把成分当“知识点”来灌,而是当成“故事”来讲。
它不仅说锦波的成分好,还讲谈判时的博弈、品牌坚持的初心,甚至用“摇摆的天平”这种意象,把双方优劣势的变化具象化,让观众看得进去,也记得住。
这种“有血有肉”的成分故事,比单纯说“我们的成分含量有多高”管用多了,当然,光有好成分还不够,毕竟消费者买的不只是“一瓶原料”,更是“被理解”的感觉,这就说到同频能火的第二个原因了。
同频怎么精准拿捏年轻人的护肤痛点?
现在的年轻人买护肤品,早就不是“听着名字好听就下单”了,他们更在意“这个产品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同频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而是精准戳中了年轻人的日常护肤痛点,而且都是那种“说出来大家都懂”的小麻烦。
更贴心的是,它还考虑到了“电脑党”的困扰,全是围绕年轻人的日常场景来的:换季、补妆、办公……每一个需求都特别具体。
让年轻人觉得“这个品牌懂我”,就像你刚念叨“皮肤干”,有人就递过来一瓶刚好能用的保湿水,这种“被在意”的感觉,比任何广告都能拉近距离。
《成分中国》为啥能让品牌既涨声量又涨销量?
现在的品牌都怕“没流量”,于是到处投广告、找主播,但很多时候钱花了不少,声量和销量却没起来。文章里的“大叔”说过一句话:“99%的投放不行,都是因为内容不行。”
这句话在同频和《成分中国》的合作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成分中国》不是“硬广”,而是用优质内容,把同频的“好”真正传递给了消费者。
《成分中国》的主创老汪是资深新闻记者,他对这档节目的要求是“接近Netflix纪录片水准”,要做到“题材真实、人物鲜活、情绪共鸣”,让观众能感受到她的初心,也跟着共情。
这档节目还特别会“抓情绪”,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关注“国牌崛起”,也愿意为“有实力的中国成分”买单,《成分中国》正好踩中了这种情绪。
它没刻意喊“支持国牌”的口号,而是通过锦波生物的技术、同频的用心,让观众自己得出“中国品牌越来越牛”的结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绪引导,比直白的号召管用多了。
双十一卖爆的核心,从来不是“抱大腿”而是“找对路”
看完李佳琦的《成分中国》,再看同频的案例,其实能发现双十一卖爆的逻辑一点都不复杂:不是找个大主播就能万事大吉,也不是砸钱做营销就能出圈,核心是“把产品做扎实,把内容做走心”。
现在很多品牌陷入了“流量焦虑”,总觉得“没曝光就没销量”,于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找流量、拼低价上,反而忽略了产品本身和用户需求。
双十一与其想着“怎么蹭热度”,不如沉下心来想想:我的产品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我的品牌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再找对内容载体,自然能吸引到愿意为你买单的人。
而且从锦波生物到同频,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美妆品牌的“成长”,以前我们总羡慕国际大牌的技术,现在中国企业能靠自己的成分标准,让国际大牌主动合作;以前国牌总被贴上“低价”标签,现在能靠技术和创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未来要是有更多国牌能像同频这样,把“成分、用户、内容”这三件事做好,说不定以后的双十一,就是中国品牌“集体出圈”的舞台。
来源:初六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