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上发表了一项覆盖1480万人的跨文化研究,揭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现象:夫妻双方患同种精神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项由多国科学家联合完成的研究,不仅为精神疾病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更引发了公众对婚姻
2025年8月2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上发表了一项覆盖1480万人的跨文化研究,揭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现象:夫妻双方患同种精神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项由多国科学家联合完成的研究,不仅为精神疾病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更引发了公众对婚姻选择与健康风险的深度思考。
这项研究整合了瑞典、丹麦和中国台湾地区三地超60年的人口健康数据,首次在跨文化场景下验证了这一现象。以往当我们谈论精神健康时,习惯将其视为个人问题,但这项研究却撕开了一个更复杂的真相——精神疾病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亲密关系、社会环境乃至基因传递紧密交织。
夫妻双方患同种精神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国际研究团队花了5年时间,梳理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出生人群的医疗记录,重点分析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9种常见精神疾病。数据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让研究结论具有前所未有的说服力。
研究显示,若一方患有某种精神疾病,其伴侣患同种疾病的概率,比患其他精神疾病的概率还要高。比如抑郁症患者的配偶,成为抑郁症患者的可能性,远超成为焦虑症或强迫症患者的可能性。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模式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世代中都持续存在。从东亚到北欧,跨越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伴侣间精神健康的关联却惊人地一致。
虽然整体趋势一致,但不同地区呈现出独特特征。中国台湾夫妻中强迫症的共患率,显著高于瑞典和丹麦;而北欧国家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夫妻共患率上则更为突出。研究者认为,这与不同文化对精神疾病的接纳度、社会规范密切相关——比如台湾社会对“完美主义”的隐性推崇,可能让强迫症患者更容易在婚恋市场中相互识别。
数据还揭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变化:过去半个世纪里,夫妻同种精神疾病的共患率每10年都略有上升,其中物质使用障碍的增长最为明显。这或许与现代社会压力加剧、精神疾病诊断率提高等因素有关。
夫妻同种精神疾病的共患率每10年都略有上升
研究清晰地描绘了“是什么”,但“为什么”的答案仍在探索中。科学家们提出了相互交织的解释,每一种都指向人性与社会的深层逻辑。
“相似吸引”可能是首要因素。包括性格特质、生活态度,甚至情绪处理方式。心理学中的“同质性原则”在此得到印证——人们总会被与自己相似的人吸引。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这种相似性意味着难以替代的共情。“当你因为焦虑症整夜失眠时,只有同样经历过的人能理解那种恐惧,而不是说‘你别想太多’。”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择偶心理。专家推测,这种共享的内心挣扎和应对策略,会在伴侣间建立起外人无法穿透的深刻联结。
共同生活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夫妻共享着同样的生活空间、经济压力、社会圈子,这些共同的环境因素会成为精神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两个原本差异不大的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会逐渐“趋同”,精神状态也不例外。澳大利亚精神病学家简·富勒顿解释:“婚姻意味着共享经济压力、社交圈和生活习惯,如果一方患有精神疾病,另一方长期处于‘共情疲劳’和‘应对焦虑’的环境中,就可能触发自身潜在的疾病风险。”比如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紊乱、情绪低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伴侣的生物钟和心理状态,最终形成“双向影响”的循环。
两个原本差异不大的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会逐渐“趋同”
这项涉及1500万人的大数据研究,不仅是一篇科学论文,更是一面照见社会对待精神疾病态度的镜子。它提醒我们,精神健康从来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的系统工程。
这一发现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当夫妻中有一方被诊断出精神疾病时,医生和家属可能需要更加关注另一方的心理状态。在婚姻选择和夫妻相处中,这一研究也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它提醒我们,情绪健康的“兼容性”可能与性格、兴趣的契合度同样重要。认识到伴侣间精神健康的相互影响,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更科学地理解和维护我们的情感健康。
对于患者群体而言,研究结果既是“定心丸”,也是“清醒剂”——“同病相吸”的普遍性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但也需要理性看待后代风险。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打破污名化,扩大患者的社交选择。当精神疾病能像感冒一样被坦然谈论时,选择性婚配的“必然性”或许会逐渐减弱。
未来的研究将更聚焦于“因果关系”的厘清——通过追踪新婚夫妇的长期心理状态,区分“择偶时已相似”和“婚后被同化”的具体作用。但无论答案如何,这项研究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它让我们意识到,理解精神疾病需要跳出“个体视角”,用更包容、系统的眼光看待患者的婚恋与家庭。
情绪健康对夫妻而言,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当一方出现情绪问题,这不只是他或她一个人的战斗。你的关注,可能正是解开两人共同困境的钥匙。毕竟,爱情和健康的本质,都应该是相互支撑,而非相互拖累。
爱情和健康的本质,都应该是相互支撑
来源:我是科学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