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在记忆里跟“麦花皮”一样亲切的老汽水品牌——大窑,如今,85%的控股权被一家来自美国的资本集团拿下,成了实打实的“外资企业”。
“大窑变美国的了?”
看到重庆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公告时,是真的有点震惊。
那个在记忆里跟“麦花皮”一样亲切的老汽水品牌——大窑,如今,85%的控股权被一家来自美国的资本集团拿下,成了实打实的“外资企业”。
这件事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大窑创始人王庆东,曾多次公开承诺“绝不卖外资”。2019年他在采访中斩钉截铁地说:“外资、合资,我一个都不考虑!”2023年,还专门辟谣,说大窑绝不会被可口可乐收购。
结果呢?
短短两年,大窑就从“民族神话”,变成他国神话。
很多人以为大窑躺着赚钱,光北方市场的烟火气就足够吊打进口饮料。这里我必须插一句,大窑成功确实不是靠技术,也不是靠口味创新,而是三个字:卖情怀。
520ml的那根玻璃棒子,搭上吴京代言、国潮包装、餐饮绑定这三连buff,确实让人上头。但这也是大窑最致命的软肋。
你别看那瓶子古早味拉满,但实际上,这种玻璃包装运输成本极高、易碎、重,极不利于全国流通。而在商超这种硬仗区域,大窑跟可口可乐、农夫山泉一比,就陷入了彻底的劣势。
更要命的是,大窑的消费场景被钉死在餐饮流通端,意味着要复制一家家小饭馆的吞吐量,而不是靠渠道商一波爆量解决。这种地推渠道既重又慢,营销成本可想而知。
于是大窑的应对策略是啥?砸钱建厂!
据数据,公司在内蒙古、宁夏、山东、陕西等地投下了每个单厂超过10亿元的重资产。然而,即便如此,其北方市场覆盖能力只堪堪达到45%,南方市场占有率连10%都不到。失衡严重!
说白了,大窑就像一个穿着铠甲跑马拉松的选手,重量太大,反应太慢。
那么问题就来了:外资到底给了多少钱,可以让王庆东吞下自己说过的所有话?
重庆公示显示,美国KKR集团通过收购“远景国际公司”的85%股权,直接控股大窑。而这家远景公司则是大窑的经营主体之一。
KKR是谁?杠杆收购之王。
这家1976年成立于纽约的老牌投资公司,是华尔街出了名的狠角色,玩转资本运作与投后控制。曾经投资过中国的海尔、雷士照明、劲霸电池等多个知名企业。
说难听点,他们不是“买饮料”,而是“买资产”——买工厂、买渠道、买一大堆看得见的重资产。
而对大窑来说,这样的“买主”也未必是天灾,甚至可能是救世主。
看看被KKR投后管理的海尔,仅采购一个环节就被砍下16亿的成本,企业效率直接翻倍,国际化战略随即起飞。
所以对大窑而言,KRR的这笔钱,不只是为了缓解现金流问题,更是可能为了推进南方市场扩张,甚至凭借跨国供应链资源打通出海路径。
但从创始人的角度来看,一旦被资本控制,话语权大概率快速稀释,战略也会从“民族汽水”变成“盈利优先”。
初心,很可能就丢了。
很多人担心大窑的命运会步活力28、金丝猴、乐百氏等国货的后尘——被外资买下后冷藏,然后慢慢死在货架上。
这种事不是没发生过,甚至无数次了。
拿乐百氏为例,被法国达能拿下后,核心包装线直接被关停;小护士被欧莱雅吃掉后,彻底从大众视野消失;金丝猴奶糖、南孚电池这些炸子鸡,也都或多或少挡了外企扩展通道,被买断命运。
不过,也要客观说,KKR不是那种一买就吃掉的公司,它不搞同业并购,也不以消灭对手为目标,人家玩的是控制、改造、盈利退出这条成熟路线。
所以,大窑暂时不会被“雪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它可能会:拿到更稳的现金流解决厂房负担;借助KKR的成本控制能力优化供应链;推动品牌出海,走出“北方汽水”的认知限制。
民众并不反对外资投资中国企业,只要是对等合作,能带就业、带技术、带效率,本质上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大窑这种“吃情怀饭”吃到五十亿大盘的民族品牌,一旦资本入局、情怀稀释,那么它跌落神坛就是分分钟的事。
特别是像北冰洋、冰封汽水这些还在挣扎中的老国货,真的应该学会一件事:不只是讲故事,还得真搞产品力;不只是做营销,还得扛得住产能压力;不只是迎合消费者的情怀,还要直面硬核的市场竞争。
靠“怀旧”只能起势,靠“能力”才能长红。
相信大多数消费者,不是非要知道大窑背后的股东是谁。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瓶喝起来爽爽的“小时候的味道”。
可今天,翻开这个520ml玻璃瓶,你会发现:里面装的不只是汽水,还有企业初心的拷问、资本规则的挑战、民族品牌的警觉。
如果未来你在南昌、广州的路边小餐馆还能看到熟悉的红瓶棒子,那只能说,KKR这盘棋下得不错,大窑活了下来。
那吴京的脸,还能继续贴在海报上吗?我们走着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