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关于增程和换电的争论又起。不少车主还在为“加油的电动车”的便利性,和“三分钟满电”的换电速度辩护。然而,一个无情的事实正变得越来越清晰:增程和换电,只是特定时期的“拐杖”,它们的淘汰并非可能,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技术浪潮,从来都是后浪拍死前浪。
最近,关于增程和换电的争论又起。不少车主还在为“加油的电动车”的便利性,和“三分钟满电”的换电速度辩护。然而,一个无情的事实正变得越来越清晰:增程和换电,只是特定时期的“拐杖”,它们的淘汰并非可能,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不是对现有技术价值的否定,而是对技术洪流最冷静的预判。
为什么说它们是“过渡”?
因为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解决纯电动车在当前阶段的核心痛点:续航焦虑和补能效率。它们本质上是 “绕过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的聪明方案。
· 增程车,背着一套燃油发电系统+一块电池,结构复杂,本质上是在“用电”的理想和“用油”的现实之间妥协。一旦电池技术取得决定性突破,它的存在就是多余的负担。
· 换电站,需要重资产运营、标准难以统一、电池产权与车身分离,它用巨大的社会成本来“兑换”补能时间。一旦超快充普及,它的效率优势将荡然无存。
它们的命运,牢牢地系在 “电池技术” 这根绳子上。绳子断了,它们就会坠落。
认为淘汰还很遥远?请看正在发生的现实:
1. 电池能量密度“摩尔定律”正在上演:固态电池已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前夜。届时,续航里程将普遍突破1000公里大关,甚至向1500公里迈进。当你的电动车续航比大多数燃油车还长时,“里程焦虑”还会存在吗?增程器那冗余的、低效的燃油系统,还有何用武之地?
2. 超快充技术正在“杀死”换电:800V高压平台已成为中高端新车的标配。宁德时代发布的“神行超充电池”已能做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试想,在服务区喝杯咖啡、上个厕所的功夫,电量就已恢复大半。换电那“三分钟”的优势,在动辄需要排队、等待电池的体验面前,还能剩下多少吸引力?
3. 成本天平正在急剧倾斜:随着规模化效应和技术迭代,动力电池的成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下降。相反,建设和运营换电站的网络成本、维护多套标准(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沉没成本,将是企业难以承受之重。背着两套动力系统的增程车,其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在“极致简单”的纯电架构面前,将毫无竞争力。
回顾科技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 功能机时代的触控笔,在电容屏和多点触控出现后,迅速被手指取代。
· 燃油车时代的CD播放器,在蓝牙和流媒体面前,已成古董。
· 数码相机早期的过渡型号,在技术成熟后迅速被更纯粹的产品替代。
增程和换电,就是新能源时代的“触控笔”和“车载CD”。 它们在当时是优秀的解决方案,但当更底层、更根本的技术取得突破后,它们的消亡是必然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终极形态,一定是基于超高性能电池和超快充网络的纯电驱动。这是效率、成本和用户体验的终极归宿。
任何留恋于“过渡方案”的便利,而忽视技术革命洪流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个人或企业在未来被无情抛下。对于消费者而言,看清这一趋势,意味着在购车时能做出更具前瞻性的选择;对于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必须将资源All in在终极技术上,而非沉迷于过渡路线的短期红利。
别了,增程!别了,换电!你们的使命即将完成,历史的车轮正碾过过渡,驶向终点。
来源:积极生活的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