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翻到小时候的暑假日记,发现那会儿连等一块冰糕融化都能写满三行字,可现在盯着电脑屏幕,一上午就跟按了快进键似的没了。
前几天翻到小时候的暑假日记,发现那会儿连等一块冰糕融化都能写满三行字,可现在盯着电脑屏幕,一上午就跟按了快进键似的没了。
你是不是也有这感觉,越长大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明明刚过完年,转眼又要中秋了。
其实这事儿不是时间真的变快了,而是我们的大脑在跟我们“耍花招”。
上世纪60年代有个心理学家叫罗伯特·奥恩斯坦,他做过俩挺有意思的实验。
先是让志愿者看不同图案,有的花花绿绿特复杂,有的就一条直线。
看完问大家图案放了多久,结果所有人都觉得复杂的图案时间更长。
后来又让听录音,一边是各种声音混在一起,一边是单调的“嗡嗡”声,结论还是一样,信息多的那组显得更久。
这事儿放生活里也特好理解,你第一次去国外玩,语言不通,连买瓶水都得比划半天,逛了一上午景点,累得不行,掏出手机一看才11点,心里直嘀咕“怎么才这点儿”。
可要是在熟悉的办公室,对着电脑处理报表,本来想再干会儿活,抬头一看下班时间都过了。
说实话,不是时间偏心,是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不一样。
小孩为啥觉得时间慢?因为他们眼里全是新鲜事。
第一次看见蚂蚁搬家能蹲那儿看一下午,第一次吃火锅能记好几年。
可成年人呢,上班路线走了几百遍,同事的口头禅都能背下来,大脑早就开启“自动巡航”模式,不用费劲儿思考,时间自然就“嗖嗖”地溜走了。
杜克大学2019年有篇论文说,时间感跟大脑处理图像的速度有关。
简单说,年轻人大脑转得快,一秒钟能“拍”好多张“心理照片”,所以觉得时间过得充实。
等年纪大了,神经信号传递慢了,“拍照”数量少了,就觉得时间变快了。
打个比方,就像老相机连拍速度变慢,同样的时间里,存下来的画面少了,回忆起来自然觉得短。
还有个说法叫比例理论,也挺有道理。
对10岁的孩子来说,一年就是他人生的十分之一,分量重得很,可对50岁的人来说,一年才五十分之一,跟芝麻似的。
本来想这是不是有点夸张,后来一算还真是,小时候盼过年要等一整年,现在觉得“去年的年味儿还没散,今年的就要来了”。
记忆也在帮倒忙,小时候的事儿记得特清楚,比如第一次摔跟头在哪儿,同桌送的橡皮是什么颜色。
可成年后呢,昨天吃的晚饭都得想半天。
这是因为大脑里管记忆的海马体,小时候特别活跃,啥都往里面塞,成年后就挑着记了,不重要的事儿直接“删除”。
回忆的时候,细节少了,自然觉得时间短。
知道了原因,想让时间“慢”下来也不是没办法,关键就是别让生活过得太“顺理成章”。
我有个朋友,以前每天下班就窝沙发刷手机,总说“日子过得没意思”。
后来他每个周末都去尝试新东西,这周学做面包,下周去爬山,现在跟我聊天都说“感觉周末能做好多事,特充实”。
不用搞啥大动作,从小事儿改起就行。
比如换条路上班,说不定能发现新开的早餐店,跟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同事聊聊天,能听到不一样的故事,哪怕每天花十分钟观察窗外的树,看叶子怎么发芽、怎么变黄,也能让大脑多接收点新鲜信息。
老实讲,不是我们留不住时间,是我们太容易陷入重复的生活里。
有个退休阿姨更厉害,60岁开始学画画,每天背着画板去公园写生。
她说以前觉得退休后日子过得飞快,现在每天都有新发现,今天画的花和昨天的不一样,明天想画湖边的柳树。
如此看来,时间的“速度”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说到底,时间本身没变化,一分钟还是60秒。
我们觉得它变快,是因为生活少了新鲜感,大脑少了思考。
与其感慨“时光飞逝”,不如多去尝试点新东西,多关注身边的小细节。
毕竟,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
当你把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时间自然会给你留下满满的回忆。
来源:游史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