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17分钟那一幕,现在想起来还让人揪心。津门虎后场一脚长传吊向左侧,孙铭谦迎着球突入禁区,脚腕轻轻一顺,皮球贴着草皮窜向门前,恰好从基莱斯腿间漏过,擦着门线滚入网窝!
头条@Tommy体育广场
中超第26轮终场哨响,津门虎1-0河南获三连胜。
但球迷们却被第17分钟那记争议判罚搅没了兴致。
谁还顾得上聊胜负?看台上的讨论、网上的争论,全围着那粒“吹掉的进球”转!
头条@Tommy体育广场
第17分钟那一幕,现在想起来还让人揪心。津门虎后场一脚长传吊向左侧,孙铭谦迎着球突入禁区,脚腕轻轻一顺,皮球贴着草皮窜向门前,恰好从基莱斯腿间漏过,擦着门线滚入网窝!
看台上的球迷刚蹦起来欢呼,欢呼声还没到嗓子眼,边裁的旗子“唰”地就举了起来——进球无效!
这次VAR介入倒比平时利索,只花了1分20秒。翻足协刚发布的《2025中超VAR运行报告》,本赛季VAR场均介入时长要2分45秒,这次比平均速度快了足足1分25秒。慢镜头一帧帧给得明明白白:孙铭谦触球瞬间,基莱斯的躯干,比河南队倒数第二后卫多出小半头。
按2025 IFAB新规,进攻球员躯干只要超出防守球员就算越位,肘部等非核心部位不算有效划线区域。
可球迷的疑惑当场就炸了锅:没碰球、没挡路,就站在那儿也算“干扰”?
扒开新规条文才发现,“干扰对方”里写得清清楚楚——哪怕没有身体接触,只要挡了门将视线,就算干扰。但《足球报》今年中的统计更扎心:新规确实让中超越位判罚少了47%,那些“毫米级越位”的争议少了,可“视线干扰”这类“模糊判罚”,反倒肉眼可见地变多了。
这事儿真不是头一回。上周湘超联赛,永州队4号高响就栽了一模一样的跟头:越位位置往门前一站,刚好挡了门将视线,进球直接被吹。湘超官方战报、抖音现场片段都能查证,判罚逻辑跟这次丝毫不差。
中国足协之前还评议过2024年4月30日的申城德比:申花20号于汉超都刻意躲着球没碰了,就因为“可能影响门将判断”,进球照样被判无效,足协第九期评议组还特地强调“这判罚符合规则”。
可VAR也不是没掉过链子。足协第九期裁判评议里写得明明白白:2025年4月云南玉昆对海港那场,VAR居然把“肘部”当成有效部位划线,直接吹掉了云南玉昆25号球员的好球,最后官方都认了“划线失误”。
前国际级裁判看得更透,说得也实在:“基莱斯就站在那儿没动,门将明明能看见球的轨迹,这顶多算‘潜在影响’,哪能算实质干扰呢?”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VAR的“双重尺度”。2025年9月28日青岛西海岸对新鹏城的比赛,直播吧当时实时更新:巴西外援马特乌斯在禁区里一倒,裁判先指了点球点,结果VAR10秒内就介入完了,直接改判假摔还掏了黄牌,快得像按了加速键。
怎么到了“越位干扰”的判罚,就非得反复回看、磨磨唧唧抠细节?
场上早乱成一团。基莱斯当场摊手冲边裁喊冤,拽着队长王秋明围着主裁要说法,最后吃了张黄牌,下轮还得停赛。孙铭谦下场时,眼睛盯着VAR屏幕直摇头,赛后采访里头埋得低低的,闷声说:“那球进得挺干净的,可惜了。”
于根伟赛后的语气里满是无奈:“中超第20轮跟青岛西海岸踢,杨帆头球破门,就因为队友蹭了一下被吹了,后来足协第二十二期评议组也说了那是误判——跟这次一样,都是‘可吹可不吹’的情况。新规是少了些毫米级越位的麻烦,可‘视线干扰’这事儿,怎么界定全看尺度,实在太主观。”
河南主帅拉莫斯坦言没看清细节,只一个劲儿夸球队防守硬。倒是球迷在评论区吵翻了天:“申花20号于汉超那球不也这么吹?没毛病啊!”“判假摔快得像抢答,判越位却慢得像卡壳,这尺度也太双标了吧!”
客观说,这判罚套规则条文没毛病,可执行起来实在让人费解。足协报告里写着2025年VAR判罚准确率有87%,可从“误吹云南玉昆25号好球”(足协第九期评议明确记录),到这次基莱斯的“潜在影响争议”——要么是划线出错,要么是界定模糊,这些问题不解决,VAR的争议怕是难平息。
互动环节
投票:你认为孙铭谦的进球应该被吹掉吗?
A. 正确判罚(符合越位新规)
B. 误判(基莱斯未构成实质干扰)
你觉得VAR对假摔和越位的介入速度差异合理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中超VAR争议# #孙铭谦能否成为津门虎的关键球员# #2025中超# #你认为津门虎派替补打足协杯对错如何#
来源:豫哥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