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中国音乐协会公布的年度榜单一出来,立马就引发了好大的争议。像刀郎这样,去年开演唱会门票抢都抢不到,线上观看人数更是突破五千万的歌手,没想到竟然又一次没能入选。
一份官方认证的音乐榜单上,明明演唱会场场都能坐满、人气特别旺的刀郎,名字偏偏没出现在上面,可那些靠粉丝经济撑起来的流量歌手,却清清楚楚地排在榜单里。
2025年3月,中国音乐协会公布的年度榜单一出来,立马就引发了好大的争议。像刀郎这样,去年开演唱会门票抢都抢不到,线上观看人数更是突破五千万的歌手,没想到竟然又一次没能入选。
而就在同一时间,王一博、谭维维这些流量歌手的名字,却出现在了这份榜单上。其实啊,这已经不是刀郎第一次被主流音乐评价体系挡在门外了,早在2007年的时候,他那首《冲动的惩罚》,就在一场音乐座谈会上被有些音乐人当成了反面例子来讨论。
现在再回头看,那英当时说的那句“刀郎不具备审美观点”,听起来就格外扎眼,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刀郎的音乐能传播到这么广的范围,这一点是绝对没什么可怀疑的。就说2024年吧,他开的每一场演唱会都坐得满满当当,门票刚一发售就被抢空,根本不够大家抢的。还有他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2004年的时候,正版专辑就卖出了270万张,而且在当时的KTV里,这首歌的点唱率一直特别高,大家都爱唱。
就连谭咏麟这样的乐坛前辈,都曾经翻唱过这首歌的粤语版本,足以见得这首歌的受欢迎程度。
可反过来看看,榜单上有些上榜的歌手,虽说粉丝数量不少,但他们的作品真正能被大家广泛传唱的,其实并没有多少。拿王一博来说,他作为现在特别火的流量明星,粉丝大多是年轻人,各项数据看起来确实很亮眼,但围绕着他唱功的争议,一直就没断过。
这么一看就很明显了,榜单的评价标准,好像更看重的是市场规模有多大、商业转化能力强不强,还有粉丝打榜够不够给力,而不是单纯看音乐本身的质量好不好,以及在大众当中的传播价值高不高。
其实啊,音乐榜单和大众喜好之间存在的这条鸿沟,不只是在刀郎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就像张杰,他在“年度最具传播价值男歌手”榜单里只排到了第八名,这结果同样让很多人觉得意外。要知道,张杰有《这就是爱》《逆战》这些能覆盖不同年龄段听众的好作品,可最后还是没能进入前五名。
这种情况,就跟菜市场里最受大家欢迎的家常菜,偏偏没能登上美食排行榜,而那些看着造型精致、但吃起来口味一般的菜品,却排在前面是一个道理。
咱们回头看看过去的事儿就会发现,草根歌手和主流音乐圈之间的对立情况,在音乐界其实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陈佩斯曾经感慨过这么一句话:“如果等到多年后人们想起曾经有陈佩斯这么个人,那可能是后人的不幸。”现在把这句话用到刀郎身上也很合适——当像刀郎这样的草根歌手一直被主流圈子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时,整个乐坛的多样性和生命力,其实也在慢慢受到影响。
所以说,音乐界的评价体系,真的需要多包容一些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毕竟乐坛里既需要能被全国观众熟知和喜爱的国民歌者,也需要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全能音乐人。
有网友还拿这事儿调侃,说现在的音乐榜单,就跟时尚杂志推荐的那些“必买单品”一样——价格卖得特别贵,但不一定适合咱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用性并不高。
刀郎的音乐呢,一直都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大家都爱听;可榜单上的那些名字,却像潮水似的,来了又走,更新得特别快,没几个能一直被记住。说到底,音乐的价值到底应该由谁来定义,这个问题可比榜单上那些排名,要值得大家好好思考多了。
来源:芒果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