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他们这样讲给全国听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0:30 2

摘要:“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2025年9月,国防大学大讲堂内,当演员身着血衣、戴着镣铐,再现刘伯坚烈士英勇就义的场景时,台下寂然无声。来自赣州于都的长征源宣讲团,用一场“永远的长征”主题宣讲,让历史在舞台上重演。

走进国防大学。图源国防大学

一段段深情的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红色记忆穿越时空,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作者 | 叶景顺 祝福

题图 | 长征源宣讲团“永远的长征”主题宣讲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2025年9月,国防大学大讲堂内,当演员身着血衣、戴着镣铐,再现刘伯坚烈士英勇就义的场景时,台下寂然无声。来自赣州于都的长征源宣讲团,用一场“永远的长征”主题宣讲,让历史在舞台上重演。

自2020年组建以来,这支由红军后代、专家学者、志愿者组成的宣讲团,从20人的初心队伍发展到102人的宣讲铁军,从赣南红土地走向全国20余个省市,累计服务观众超123万,备受观众欢迎。这样一个县级宣讲团持续“破圈”的密码何在?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长征源宣讲团“永远的长征”主题宣讲走进北京理工大学。

源起:红色沃土孕育的新芽

于都河畔,东门渡口,91年前,中央红军从这里踏上长征之路。

“总书记好,欢迎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我是讲解员钟敏;作为一名红军后代,非常荣幸能在历史现场为您讲述先辈的革命故事。”2019年5月20日,钟敏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这段自我介绍的背后,是一个家族四代人的红色传承。

钟敏的外曾祖父程六顺1933年参加红军,次年牺牲在反“围剿”战场。她丈夫的小爷爷刘正月生,红三军团战士,踏上长征路后再无音讯。“我们讲的不是别人的故事,是我们自己的家事。”钟敏说这话时,眼中闪着光。

这样的血脉传承,是宣讲团最深厚的底色。宣讲员林丽萍永远忘不了2014年11月25日那个雨天。在湘江战役纪念园的英名廊上,她终于找到了刻着“林罗发生”的石碑。“小爷爷,我们找到你了!”她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年迈的父亲,电话那头,80多岁的老人失声痛哭——这是跨越了80年的思念。“不是讲历史,是讲我家的故事”,这份朴素的真诚成了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原点。

“长征精神不能忘!”“我们要让长征故事‘活’起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一群于都红军后代的想法逐渐汇聚成共识,并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20年5月,长征源宣讲团正式成立。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支队伍如今已经构建起“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的宣讲梯队。17岁的于都二中学生黄健青,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讲述红色故事;76岁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中气十足地讲述《总书记到我家》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深情,仿佛带着听众重回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每一位宣讲团成员都深知,他们肩负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使命。为了讲好每一个故事,他们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反复排练。有时为了一个词的发音,一个手势的到位,他们要练习数十遍。“我们要对得起先辈的故事”,这是他们共同的信条。

长征源宣讲团“永远的长征”主题宣讲走进北京大学医学部。

成长:从赣南山区走向全国

宣讲团的首次亮相,选择在于都县文化艺术中心。那天,能容纳百余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

“当我站在台上,看着台下观众专注的眼神,有的观众还在擦拭眼泪,我就知道我们做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宣讲团常务副团长黄蕾回忆道。

初战告捷后,宣讲团开始接到更多邀请。他们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甚至田间地头。一辆大巴车,一套便携音响,就是他们的全部行头。

转折出现在2021年。宣讲团成员受邀参加江西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团队成员,竟一举夺得金奖。

“当时,我们作为红军后代代表赣州参赛,对手都是省市级专业讲解员。”成员林丽萍回忆说。她讲述的《长征 我们唱给您听》,让现场评委和观众潸然泪下,最终斩获志愿组金奖。

这次比赛后,邀请函纷至沓来。宣讲团开始走出于都,走出赣州,走出江西,逐步走向全国。他们入企业、进校园、下基层,把书本上的长征史,变成了“可触摸的情感共鸣”。

“最难忘的是在北京大学的宣讲现场,”成员梁晓燕回忆道,“看着台下泪流满面的学子,心里愈发笃定‘故事装进了所有人的心里’。”尤为动人的是,梁晓燕的女儿金洋西就读于北京大学,当女儿捧着鲜花走上前送给妈妈,母女相拥的瞬间,这不仅成了现场最动人的画面之一,更象征着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2023年起,宣讲团在全国范围内的巡讲更是收获了阵阵掌声。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李贞感动地说:“我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热血铺就的,一定要铭记这段历史,用优异的成绩、踏实的行动,做长征精神的传承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刘铭在听完宣讲后,更加坚定了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到西部去的决心,他表示要在新时代“继续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宣讲现场。

创新:让红色故事直抵人心

“为什么我们的宣讲能打动人心?因为我们不是在照本宣科,而是在用心灵对话。”黄蕾道出了宣讲团的秘诀。今年9月,宣讲团在北京宣讲时,观众的评价更为直接:“长征源宣讲团层级最低,规模最小,效果最好。”

创新表达方式是关键。宣讲团打破传统报告式宣讲,采用“现场讲述+情景演绎+影像资料”的立体化模式。在《扛着发电机长征》这个故事中,宣讲者不仅动情讲述,更会现场展示发电机的图片和视频,让观众直观感受68公斤的重量。“我们要让听众明白,长征中的每一个胜利,都是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

挖掘感人细节是核心。为了收集更多真实故事,宣讲团成员利用休息时间,走访了200多位红军后代,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比如在《最后的家书》中,我们找到了刘伯坚烈士写给亲属的家书相关资料,还原‘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绝笔,”黄蕾说,“这些第一手资料让故事更加真实动人。”在讲述《一句承诺 一生守候》时,百岁老人段桂秀在新婚几天后送别丈夫,接过他那句“不过三五年,我就会回来,你等我回来”的承诺,而后等待了80多年的故事,让无数听众为之动容。

宣讲团尤为注重培养年轻成员,为此专门构建起“红军后代+宣讲骨干+志愿者”的独特架构。老成员带着年轻成员一字一句地打磨讲稿,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习。他们说,传承不仅要用心,还要有方法。

如今,于都县已发展出多个特色小分队:“于都好人宣讲团”专注校园宣讲;“赣南红老兵宣讲团”深入社区乡村;“文艺轻骑兵”用艺术形式传播红色文化。他们还创新“讲唱结合”模式,与长征源合唱团合作,让红色故事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入人心。

“不是我们在讲述故事,而是故事通过我们在发声。”宣讲团成员林丽萍的这句话,道出了这个团队与红色历史之间的深刻连接。从于都河畔起步,五年来,这支队伍行程数万公里,完成1540余场宣讲。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新的出发。我们要让长征精神的火种,在更多人心中燎原。”黄蕾深情地说。

来源:江南都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