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农田“双改”落地!村村涉及,农民咋赚?3类人早准备早受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5:03 1

摘要:清明回皖北老家,刚进村子就见村委会门口围满了人,58岁的二叔举着《农田整治告知书》反复问:“咱这零散地能改成连片田不?流转出去能多赚多少?”其实不光老家,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到农业农村部2025年发

清明回皖北老家,刚进村子就见村委会门口围满了人,58岁的二叔举着《农田整治告知书》反复问:“咱这零散地能改成连片田不?流转出去能多赚多少?”其实不光老家,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到农业农村部2025年发布的《耕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全国农村正按两大方案推进农田整治,几乎村村覆盖。这不是“纸上政策”,而是直接关系农民种地收益、土地价值的民生实事,今天用政策原文、地方案例和实操步骤,帮大家把账算明白。

方案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碎地”变“宝地”,亩均多赚800元的实操密码

“以前种3亩小麦,得跑5块地,浇水要扛管子走半里地,一场暴雨下来,肥料冲得精光,亩产撑死800斤。”河南周口西华县的张建国种了20年地,提起过去的“零碎田”满是无奈。这正是我国耕地的普遍痛点:据农业农村部2025年一季度数据,我国仍有40%的耕地存在地块细碎、灌溉设施不足的问题,直接拉低粮食产能。

针对这一问题,《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以“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为核心标准,统筹开展田块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工程建设。方案还设定刚性目标:到2030年累计建成13.5亿亩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较普通农田提升100公斤以上,抗灾能力提升30%。

山东德州平原县已率先建成1200亩高标准农田,村民李军的收益账很直观:“整合前10块地分散,播种、收割雇人得花230元/亩;现在地块连片,用大型收割机、播种机,人工成本降到30元/亩。小麦亩产从820斤涨到1250斤,按市场价1.2元/斤算,一亩地多赚516元,加上省下的人工,一年多赚近4万元。”更贴心的是,当地按方案要求,招募农户担任农田管护员,62岁的王大爷每月能拿1800元管护费,“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多赚一份钱”。

农民必看操作指南(附查询渠道):

1. 查范围:登录“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输入身份证号即可查询自家承包地是否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内;也可到村委会查阅县级实施方案,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需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审核,可拨打12336自然资源热线核实合法性。

2. 签协议:若涉及地块位置调整,必须签订书面《农田整合协议》,明确“承包权不变、收益权归农户”,协议需注明整合后地块的四至范围、面积,避免后期纠纷。

3. 争岗位:主动向村委会申请农田管护岗位,方案明确要求管护岗位优先雇佣当地农户,每月薪资1500-2000元,具体可咨询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方案二:耕地集约流转——“闲田”变“活钱”,避免3大坑的收益技巧

“儿子儿媳在苏州打工,我68岁种不动5亩地,荒了3年,每次路过都心疼。”湖南益阳赫山区的王桂兰阿姨的烦恼,在全国农村很常见。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耕地撂荒面积约2800万亩,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外流的农村地区,耕地集约流转成为破解撂荒的关键。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规范耕地经营权流转,健全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农户自愿流转权益,严禁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强制流转”。广东佛山高明区的“三级流转平台”模式被列为全国典型案例:村集体收集农户流转意愿,乡镇流转服务中心审核受让方资质(需提供农业经营许可证、资金证明),区级平台每月发布流转价格指数(2025年早稻季流转价格1200元/亩,较2023年上涨15%)。

高明区明城镇的陈振强流转了6亩地,收益对比很明显:“自己种水稻,扣除种子、化肥、农药成本,一年净收入4200元;现在流转给农业企业种蔬菜,每亩年租金1200元,一年拿7200元租金。我还在企业打工,月薪3500元,一年多赚4万多,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当地还在合同中约定“租金每3年按5%上调”,避免“一租十年不涨价”的问题。

农民必看避坑指南(附合同模板):

1. 走正规渠道:通过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交易,使用农业农村部监制的《耕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拒绝私下口头协议。合同需注明流转期限(最长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年限,一般不超过15年)、土地用途(仅限农业生产,严禁改作建房、光伏等非农用途)。

2. 审资质:要求受让方提供《农业经营许可证》《资金实力证明》,避免“空壳企业”租地后弃耕。可要求村委会全程监督土地用途,发现违规立即终止合同,并追究违约责任。

3. 谈涨幅:参照当地流转价格指数(可在市级农业农村局官网查询),在合同中约定“年租金按5%递增”或“与粮食市场价挂钩调整”,保障长期收益。

深析:两大方案的民生逻辑与地域差异,3类人最受益

这两大方案看似独立,实则互补: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地不好种”的问题,耕地流转解决“人不想种”的问题,共同指向“让土地更值钱、农民更省心”的目标。但各地实施细节有差异,比如:

- 东北平原:侧重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大型农机作业道,适合玉米、大豆规模化种植;

- 南方丘陵:推行“小块整合+就近流转”,比如浙江衢州将零散的0.5亩以下地块整合为2-3亩的“标准块”,再流转给本地种植大户;

- 城郊农村:倾向“流转+特色种植”,比如江苏苏州将近郊耕地流转给农业企业种草莓、葡萄,租金可达2000元/亩,比种粮食高80%。

从受益人群来看,3类农民最该关注:

1. 种粮大户: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规模化种植成本降低,收益提升;

2. 外出务工农户:耕地流转后,不用惦记家里的地,还能拿租金+打工收入;

3. 留守老人:可申请农田管护岗位,在家门口赚钱,避免土地撂荒。

不过,政策落地中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情况,导致高标准农田设施损坏;个别地方流转中存在“压价”现象。这就需要农民主动参与,比如定期检查农田设施,发现损坏及时向村委会反映;流转前多对比周边村的租金价格,避免被压价。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老家已经开始农田整治了吗?是选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是耕地流转?你觉得哪种方式更适合当地的地形和种植习惯?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也可以把文章转给村里的乡亲,一起把政策用到位、把收益拿到手。要说明的是,文中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需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的最新政策执行。

#农田##为什么有人说在农村,农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你怎么看#

来源:终南山乡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