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美国太空军有个叫道格拉斯·希斯的中将,在空军协会的太空与网络大会上发了番感慨,说中国太空能力进展太快,10年下来卫星数量翻了9倍,现在美军那11艘航母都快没地方藏了。
前几天美国太空军有个叫道格拉斯·希斯的中将,在空军协会的太空与网络大会上发了番感慨,说中国太空能力进展太快,10年下来卫星数量翻了9倍,现在美军那11艘航母都快没地方藏了。
这事不是我瞎编的,是美媒《防务新闻》9月24日报道的,当地时间就是24号那天,希斯中将当着不少人的面说的,还提到中国就算不是每天,起码每个月都有大进步,给美国太空军添了不少麻烦。
10年翻9倍这速度,放在全球都是顶流的。
美军自己统计过,2015年的时候中国在轨卫星大概就132颗,到2025年直接涨到1189颗。
这里面光侦察卫星就有500多颗,光学、雷达、射频传感这些类型都齐了。
光学的能拍清楚细节,比如航母甲板上的舰载机;雷达的更厉害,不管刮风下雨都能穿透云层找目标;射频传感的还能抓美军设备的信号。
本来想只说这些卫星数量多,后来发现更关键的是它们能配合着来,不管是海上的船、天上的飞机,还是陆地上的部队,都能盯着。
说到跟踪目标,有个民用卫星星座必须提,就是吉林一号。
2020年的时候它就出过一次名,公开了段视频,稳稳盯着一架疑似美军F-22的战斗机,当时五角大楼紧张了好几天。
之前我还以为民用卫星就是拍拍照,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到2025年,吉林一号已经有117颗卫星了,现在全球随便哪个地方,20分钟就能再拍一次。
以前可能只能短时间跟住飞机,现在怕是能长时间盯着某个区域的飞机不放。
这对美军来说可不是好事,尤其是他们的B-2轰炸机。
美军本来指望B-2靠隐身性能在冲突里发挥作用,现在倒好,B-2不光要躲中国的反隐身雷达,连起降的时候都怕被吉林一号“直播”。
更别说美军想的那个“分布式作战”,把飞机分散停在偏僻岛礁机场,以为这样就能藏住,结果卫星该找着还是找着,到时候解放军的远程打击一过来,根本躲不开。
聊完吉林一号,咱再说说卫星情报怎么用。
2023年有个叫李德仁的院士,他是遥感领域的泰斗,还拿了当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在一次非公开演讲里说,国产遥感卫星发现热源信号后,把目标位置传到一线人员终端,全程不到20秒。
如此看来,卫星看见的,差不多就是作战部队看见的,这速度太关键了。
要是这些情报能直接传给火箭军的导弹发射车,或者空军的轰-6K/N轰炸机,那卫星发现目标后,不到1分钟导弹就能飞出去。
这也是美军为啥这么在意中国卫星数量的原因,他们怕的不是卫星本身,是卫星跟解放军远程打击体系搭伙后的威力。
今年九三阅兵的时候,中国展示了不少新型导弹。
鹰击系列反舰导弹能打1000公里外的船,长剑-1000、鹰击-21这些导弹打得更远更准。
很显然,光有导弹不够,得知道目标在哪才能打准,卫星就是干这个的,没有卫星指路,这些“杀手锏”的射程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美军航母要是在远海,以前可能还能藏藏,现在有卫星盯着,再加上导弹能打那么远,他们肯定得掂量掂量,会不会还没看见解放军,就被导弹盯上。
除了能找目标、能打目标,中国卫星还有个本事让美军头疼,就是坏了能快速补上。
中美都有反卫星能力,真要是打起来,谁能更快补卫星很关键。
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工业体系,卫星零部件大多是自己造的,还能快速发射。
快舟系列火箭24小时就能准备好发射,去年还有过72小时连续发射2颗补网卫星的事。
反观美军,他们卫星生产靠好多商业公司,零件供应链不集中,发射准备周期也长,通常要1到3个月。
真要是在太空打卫星战,美军打下来多少,中国可能就能补上多少,搞不好美军反卫星导弹都不够用。
希斯中将感慨航母无处可藏,说到底是看到中国卫星从数量到能力都上来了,还能跟打击、补星能力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现在来看,中国卫星这10年的发展,不只是数量多了,更重要的是能用起来、用得快、坏了能补上。
美军担心的也不只是航母藏不住,是整个军事行动都可能被卫星盯着,一举一动都在眼皮底下。
当然,中国发展这些能力不是为了挑事,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不过对美军来说,这种威慑力确实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跟中国的太空博弈了。
来源:有风来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