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皖国古都,文脉绵延千年;安徽之源,风华浸润江淮。潜山市坐拥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的雄奇风光,又承载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文化基因,正以创新之姿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天柱山杯全国少儿京剧票友大赛 赵锐/摄
皖国古都,文脉绵延千年;安徽之源,风华浸润江淮。潜山市坐拥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的雄奇风光,又承载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文化基因,正以创新之姿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今年7月底,历时5个月的“天柱山杯”全国少儿京剧票友大赛落下帷幕,这场以“纪念徽班进京235周年,走进长庚故里”为主题的赛事,不仅为全国少儿京剧爱好者搭建了竞技平台,更成为当地以文艺赋能旅游、激活消费活力的生动实践,推动着潜山从“卖风景”逐渐向“卖文化”“卖体验”的深度转型。
品牌引领
锚定核心IP,以赛事聚流引客
文旅发展,客流是关键。潜山深谙“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牢牢抓住“程长庚”这一核心文化IP,将地方文化资源与现代赛事经济结合,以品牌赛事吸引游客。作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是潜山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之一。2024年,潜山成功举办“天柱山杯”长三角京剧票友大赛,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年,赛事升级为全国少儿京剧票友大赛,紧扣“走进长庚故里”主题,既契合京剧爱好者对根源文化的向往,又联动天柱山风光,激发“寻文化根、赏山水景”的双重需求。
从3月启动到7月决赛,5个月赛程形成“持续升温、全程吸睛”的传播态势:前期线上征集选手,中期以“程长庚故事”“天柱山风光”预热,后期聚焦决赛报道,大幅提升程长庚IP与天柱山旅游的关联度,让“到潜山寻京剧之源、赏天柱之美”成为热潮。本次大赛吸引20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加拿大的397名选手报名,132个节目入围决赛,直接带动800余名选手、亲友团及专家学者走进潜山,注入首批“核心客流”。
场景耦合
打造“演艺+”生态,激活消费潜能
如何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留量”,撬动全域消费?潜山整合“名山、名人、名剧”资源,构建“演艺(赛事)+”文旅消费新场景,让游客实现“一站式消费”。
“演艺+研学”:延伸产业链,深化文化体验。依托天柱山地质奇观与程长庚京剧文化,潜山设计京剧寻根游、皖源文化游、地质科考游3条特色研学线路,将“观赛”与“研学”深度绑定。大赛期间,天柱山研学营地推出“菜单式”产品,小票友们在竞技之余,可参与戏曲文创制作——用流沙勾勒京剧脸谱杯垫、通过3D剪纸还原经典剧目场景。沉浸式体验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京剧文化的理解,更直接带动研学消费,仅大赛期间,天柱山研学营地营收就达19.2万元。
“演艺+非遗”:活化传统文化,提升消费附加值。潜山拥有痘姆古陶、桑皮纸制作技艺、孔雀东南飞3项国家级非遗及8项省级非遗。大赛期间,当地以“非遗体验”为切入点,推出系列活动:天柱山研学营地内,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痘姆古陶拉坯、上釉技艺,游客可亲手制作简易陶具;雪湖里历史文化街区中,京剧、黄梅戏、弹腔演员常态化开展惠民演出,还开设“戏曲身段体验课”。
“演艺+旅游”:打包资源推套餐,满足多元需求。作为安徽省首批“皖美民宿集聚区”,潜山整合“文化赛事、自然景观、休闲体验”资源,推出多款文旅套餐:“听京剧决赛+登天柱山+住山间民宿”的经典套餐,满足家庭游客需求;“观赛+九曲河漂流+非遗体验”的动感套餐,吸引年轻群体;“程长庚故里寻根+张恨水故居探访+书画展参观”的文化套餐,契合文化爱好者偏好。这些“一站式”套餐,解决了游客“行程规划难、消费分散”的痛点,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传播破圈
构建矩阵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
有效的传播是放大赛事效应、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关键。潜山围绕“天柱山杯”大赛,构建“线上+线下”“主流媒体+自媒体”的全方位传播矩阵,实现品牌“破圈”。
线下,大赛开幕式选址雪湖里历史文化街区,青砖黛瓦与京剧文化相得益彰。开幕式当天,既有专业演员表演,也有小票友预热演出,吸引5.2万人次参与,营造出“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氛围,成为市民及周边游客的文化盛宴。
线上,潜山联动近百家媒体形成传播合力,让地方性赛事突破“戏曲爱好者圈层”,产生现象级传播效应。这不仅让更多人知晓潜山是“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故里”,更让“潜山=京黄故里(京剧、黄梅戏)+天柱山风光”的城市标签深入人心,改变了大众“只知天柱山,不知有文化”的认知。
传播效应直接转化为旅游动能。大赛决赛期间,2万多名海内外游客因赛事首次登临天柱山;今年7月以来,潜山承接赛事的酒店及民宿入住率达90%,较往年同期大幅提升;天柱山九曲河等重点漂流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100%,营收突破百万元;餐饮、购物、交通等相关产业同步受益,形成“赛事带动旅游、旅游拉动消费”的良性循环。
研传一体
守正创新,厚植文旅发展根基
文艺赋能旅游,短期靠赛事引流,长期靠文化传承。潜山在举办赛事的同时,推进“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构建“研传一体”的长效机制。
学术研究层面,大赛期间,潜山联合安徽省程长庚研究会举办“纪念徽班进京235周年暨程长庚研究学术座谈会”。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安徽大学等高校学者,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院团专家,以及程长庚后裔代表齐聚潜山,围绕“徽班进京的历史文化价值”等议题研讨,形成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为京剧艺术传承与文旅融合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文化传播层面,大赛坚持“以赛促传”,打造“专业赛事+文化普及”平台。评委阵容由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宋小川领衔,确保专业性与权威性的同时,评委们在比赛间隙开设“京剧小课堂”,示范唱腔、身段技巧,与小票友及观众互动教学,形成“赛中学、学中赛”的氛围。
此外,潜山通过长效机制培育文化生态:成立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安徽省程长庚研究会,连续举办“张恨水文学奖”“程长庚艺术奖”及相关学术活动;打造“恨水文学小镇”“长庚故里”等文化地标,让文化符号融入城市空间;常态化开展天柱国际诗会、诗词名家探天柱、名家书画展、星光音乐节等活动,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的文化氛围,为文旅融合厚植土壤。
大皖新闻记者 蒋六乔 通讯员 曹杨记 许婷婷 陈中 章柯 刘汉迪
来源: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