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以小切口映射大主题,巧妙用国歌歌词转换历史场景,4个篇章构思巧妙,实现了宏大叙事的儿童化表达。特别是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万众”的内涵,让“爱国”从“遥不可及的英雄事”变成“每个人都能做的身边事”,契合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为“少年担当”找到落脚
小学课程以“众志成城”为主题,将历史记忆、精神传承与新时代好儿童的要求有机融合,呈现了一节有思想、有温度、有行动的思政课。
课堂以小切口映射大主题,巧妙用国歌歌词转换历史场景,4个篇章构思巧妙,实现了宏大叙事的儿童化表达。特别是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万众”的内涵,让“爱国”从“遥不可及的英雄事”变成“每个人都能做的身边事”,契合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为“少年担当”找到落脚点。
教学以“做光荣自豪中国人”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将历史回顾与精神传承对比串联,引入朋辈榜样,如新安旅行团“别笑我们年纪小,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的团歌,让学生感知同龄人的爱国担当,让学生觉得“他们能做到,我也能”。
课程结尾,教师没有总结知识点,而是通过“给先辈留言”互动设计,引导学生自发说出“爱护红领巾”“用知识守护和平”等心声,精准把握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重情感、践行动”的特点。
这节课的成功,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转化为可视、可感、可共鸣的教学内容,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知道历史”到“理解精神”,再到“愿意行动”,真正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给全国小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思政大课”,也为我们思政课教师上好课提供了鲜活的思路与经验。
(点评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五小学 冀萍)
初中课程紧紧围绕“中流砥柱”主题,精准选取电报、历史文献等资料,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抗战历史。从“擎起先锋之旗”到“扬起领航之旗”再到“扛起担当之旗”3个维度层层递进,清晰准确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引导学生从深化历史认知走向增强政治认同。
整堂课营造了一个可感知、能理解、易共鸣的教学情境,巧妙穿插文献对比分析、东北抗联英雄、贺龙换帽徽、百团大战、抗日游击战争、跨越时空对话等内容,引导学生沉浸于一个个“历史现场”之中,通过与教师互动、与英雄后人互动、与纪念馆讲解员互动,深入探究“看到这些文献,你有着怎样的感受?”“对比两份文献,你有怎样的发现?”“杨靖宇将军饿了这么久,为什么还能坚持战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等开放性问题,从而将具体历史情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结到一起,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本课结尾处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生谈感想、齐唱国歌,引导学生在铭记抗战历史的基础上,展开对现在和未来的思考,铸牢责任与担当意识,此为画龙点睛之笔。
(点评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辽宁省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 张艳鹏)
高中(中职)课程以《毕业歌》为引,巧妙串联起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历史细节,通过英雄特写和军民群像的交织穿插,深刻、生动地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4个维度,让学生在共情之余自然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精神内涵。
这堂课的核心精髓,在于有力回答了“物质力量悬殊,中国为何能赢?”这一关键问题。它通过“刘老庄连”的英勇、“论持久战”的智慧、“胶东乳娘”的奉献以及“沁源围困”的坚韧,雄辩地证明了“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是引导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强国之志的绝佳切入点。
这堂课最后以“歼-10之父”宋文骢院士的故事,完成了伟大抗战精神从“救国”到“强国”的时代接力,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这启示我们,有效发挥历史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就要精准找到历史与现实、英雄与凡人、民族命运与个人理想的连接点,才能润物无声、入脑入心。总之,本课内容磅礴厚重,叙事生动感人,其蕴含的思想深度与教育意义,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清晰的逻辑框架和丰富的案例支撑。
(点评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高保卫)
大学课程聚焦东方主战场的历史贡献,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内容厚重,以科学方法深化青年学子的历史认知,强化使命担当,具有显著的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课程内容体系严谨完整,逻辑脉络清晰。教师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线,通过史实论证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论证并非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从宏观战略布局到微观精神内核进行多维剖析,符合思政教育“知情意行”一体化的学理框架,避免了空洞说教,注重通过理性分析激发内在价值认同。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课程精准契合大学阶段的培养导向,引导学生自觉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深刻理解自身肩负的研究、阐释与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责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学理内涵。
总体而言,本课程史料翔实、阐释深刻、导向正确,实现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为大学思政课如何有效深化历史认知、传承红色基因、激励使命担当做出了积极尝试。
(点评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郑州大学刘吕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