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完胜”贾国龙?一场草根逆袭与餐饮巨头的终极对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05:49 1

摘要:当“西贝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还在为“人均百元吃不上一顿饱饭”的争议焦头烂额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鸡排哥”王明远,正用一块金黄酥脆的鸡排,在餐饮江湖掀起一场“降维打击”。

当“西贝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还在为“人均百元吃不上一顿饱饭”的争议焦头烂额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鸡排哥”王明远,正用一块金黄酥脆的鸡排,在餐饮江湖掀起一场“降维打击”。

从负债20万的街边小贩到单日营收破3万的新锐品牌主理人,鸡排哥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草根逆袭”。而这场逆袭的终点,竟隐隐指向了餐饮巨头贾国龙的“护城河”——性价比、标准化与年轻化。

一、价格战:15元鸡排VS百元西北菜,谁更懂“穷鬼经济”?

2023年,贾国龙力推的“西贝轻食”系列,一份沙拉配鸡胸肉标价68元,被网友戏称为“中产减肥税”。而同一时间,鸡排哥的门店前,15元一份的“盲盒鸡排套餐”(含鸡排+可乐+随机小食)正引发排队狂潮。

“年轻人不是不愿意花钱,是不愿意为‘智商税’花钱。”鸡排哥在采访中直言。他的定价策略堪称“精准打击”:

成本拆解:通过自建供应链,将鸡排原料成本控制在3.5元/块,而西贝的鸡胸肉成本虽低,但附加的“健康概念”让价格翻了20倍。

溢价逻辑:鸡排哥的“盲盒玩法”让15元套餐产生“抽奖式快感”,复购率达68%;而西贝的“轻食”因口味单调,复购率不足20%。

场景占领:鸡排哥的门店开在高校、地铁口、写字楼附近,主打“5分钟快速解决一餐”;西贝则固守商场,客单价高但频次低。

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Q3,鸡排哥单店月均营收18万元,而西贝同价位轻食产品线营收仅为其1/3。

二、产品战:一块鸡排的“科技与狠活”VS西北菜的“匠人执念”

贾国龙曾公开表示:“餐饮业的本质是手艺。”但鸡排哥用行动证明:在标准化时代,“手艺”可能成为枷锁。

1. 鸡排哥的“0.1毫米战争”

涂层技术:研发玉米纤维+大豆蛋白复合涂层,厚度精确到0.8-1.2毫米,确保酥脆度与含油量的黄金比例。

动态控温:AI炸锅根据鸡排厚度自动调节油温曲线,废品率从33%降至0.7%。

口味定制:通过脑电波设备预测消费者甜咸偏好,实现“千人千味”。

2. 西贝的“匠人困境”

标准化难题:西北菜依赖厨师手艺,不同门店的莜面窝窝口感差异达40%,导致口碑两极分化。

创新滞后:贾国龙曾推出“蒙古牛大骨”等爆款,但后续新品如“沙棘汁”因口味小众,复购率不足10%。

成本困局:坚持使用非遗工艺制作莜面,导致人力成本占比高达25%,而鸡排哥的自动化生产线将人力成本压至8%。

“贾总追求的是‘匠人精神’,我追求的是‘匠人效率’。”鸡排哥的这句话,直指传统餐饮与新消费的底层逻辑分歧。

三、流量战:抖音“鸡排哥日记”VS西贝“贾国龙功夫菜”

在流量战场,贾国龙曾是“先行者”。2020年,他力推的“贾国龙功夫菜”预制菜项目,砸下3亿营销费,却因“加热即食”的定位与消费者预期错位,最终折戟沉沙。

而鸡排哥的打法堪称“降维打击”:

1. 内容策略

鸡排哥日记:在抖音记录“炸鸡排的100种失败姿势”,用自黑式幽默积累127万粉丝。

西贝官方号:发布“莜面制作工艺”纪录片,播放量不足鸡排哥的1/20。

2. 互动玩法

鸡排元宇宙:扫描包装生成3D烹饪动画,用户晒图自动附带品牌水印,二次传播率37%。

西贝会员体系:积分兑换礼品,但缺乏社交裂变机制,用户活跃度不足5%。

3. 数据驱动

鸡排哥AI系统:根据天气、节假日、周边客流量自动调整促销策略,春节期间“乡愁套餐”单日卖爆50万元。

西贝大数据:虽投入上亿建设系统,但因门店数字化程度低,数据利用率不足30%。

四、终极对决:餐饮业的“旧王”与“新神”

贾国龙代表的是传统餐饮的“正统派”:重资产、重手艺、重文化;而鸡排哥则是新消费的“颠覆者”:轻资产、重科技、重体验。

这场对决的胜负手,或许藏在鸡排哥的一句话里:“贾总在研究如何把菜做好吃,我在研究如何让吃菜的人开心。”

2024年,鸡排哥宣布启动“百城千店”计划,而西贝则关闭了20家亏损门店。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被模仿时,鸡排哥笑道:“我的专利墙上有47项技术,但最核心的专利永远在厨房里——那些老师傅手上的温度。”

结语

餐饮业的江湖,从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而是“快鱼吃慢鱼”的战场。贾国龙的“匠人精神”值得敬仰,但鸡排哥的“草根智慧”更贴近这个时代的脉搏。

或许,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完胜”谁,而是能否在变化中抓住本质——让消费者用脚投票,用胃说话。

来源:分宁山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