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谢你们的新闻行动,让我们跨越81年,终于见到了‘英雄大伯’。”前不久,观杰烈士侄子石先叶爷孙三人,专程向潮新闻送上锦旗。这一幕,成为潮新闻联合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共同发起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用AI助力英烈回家”新闻行动的温暖注脚。
“感谢你们的新闻行动,让我们跨越81年,终于见到了‘英雄大伯’。”前不久,观杰烈士侄子石先叶爷孙三人,专程向潮新闻送上锦旗。这一幕,成为潮新闻联合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共同发起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用AI助力英烈回家”新闻行动的温暖注脚。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如何让年轻一代看到英烈模样,更让抗战精神不再是文字里的概念,成为可感可知的力量?从“补”一张脸,到“同”一次框,潮新闻用AI技术为后人“圆”了一个梦。
促成跨越时空的“团圆”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宣传的前期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为国捐躯的英烈,他们的事迹散落在家族的口述中、地方志的寥寥数笔里,却连一张清晰的照片都没留下。”潮新闻视频中心总监助理蓝震认为,对英烈的缅怀需要更鲜活的载体。
于是,潮新闻寻访多位烈士家属,决定用AI修复画像送英烈“回家”,用一场新闻行动促成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团圆”。采编、技术、设计、传播等力量迅速集结,组建了一支以“95后”为主力的年轻采编团队,与高校等AI制作团队一起,修复英烈画像11幅,制作AI影像作品7部。
7月起,潮新闻客户端推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用AI助力英烈回家”新闻专题,在《钱江晚报》同步开设系列专栏,并在《浙江日报》推出评论《复原英烈模样,复现民族记忆》。在新媒体端,通过潮新闻、《钱江晚报》等“视抖微”渠道进行分发推送,全网传播累计破亿。
历时两个月,团队足迹遍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衢州、上海等地,行程超7000公里。
制作团队始终心怀敬畏
双手接过用AI技术复原的吴复夏烈士的照片与影像,84岁的吴永才第一次清晰地见到了“26岁”的叔叔。他哭得像个孩子,哽咽着说:“叔叔,我想您很长时间了……”这一刻仿佛时光交错,技术与历史的对话,让跨越八十余载的思念有了深情寄托。
用AI承载寄托,制作团队始终心怀敬畏。AI修复照片,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料有限、照片模糊。有些照片只能看到人物轮廓,连五官也无法分辨,更甚者仅在书中留有只言片语。为此,创作团队只能查阅大量历史影像和文献资料,反复对比交叉验证。
这还不够。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武小锋告诉记者:“在为观杰烈士创作复原肖像时,在原有非常模糊的照片基础上,我们生成了数十个符合相貌特征逻辑的方案,最后结合英烈后代进行反复确认调整才最终确定。”
在黑白照片中,英烈的军装选色就经历过多次头脑风暴。颜色不能仅仅追求视觉上的美观,更要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选择墨绿色、军绿色还是其他,一丝色调的偏差都可能影响观众对历史的真实感受。
通过图像超分辨率重建与智能上色技术,黑白影像被注入了鲜活的色彩。当英烈的面容在屏幕上缓缓浮现,所有的思念和敬意都有了具象。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师蒋辰说:“要让年轻人知道,这些名字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他们是有血有肉的英雄;也让烈属知道,亲人从未被遗忘。”
AI应用新闻业充满创新活力
在9月初发布的新闻行动总结片《回家》中,吴永才与烈士吴复夏“并肩前行”,95岁的马萍芬“坐”在了父亲马文耀烈士身边……为了让技术更有温度,团队还原了烈士牺牲的场景,弥补视觉信息的不足并且增加了氛围感,也让烈属的回忆更加形象和直观。
“此次活动利用前沿AI技术修复和还原历史影像资料,有效填补了历史素材的空白,不仅展现了传播大脑在AI领域的技术实力,也增强了新闻叙事的表现力和公众的历史感知。”在浙数文化副总经理、传播大脑总经理张宇宜看来,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其应用前景广阔且充满创新活力。
传播大脑自主研发的传播大模型,依托超1000万高质量新闻语料训练,具备深刻的行业理解能力,为内容生产全流程赋能。目前已推出涵盖对话、搜索、创作、绘图、审校等五大类80多项媒体专用AIGC功能,累计为4万名媒体从业者提供超过120万次智能创作支持。
张宇宜认为,未来的新闻业,更可能朝着人机协同、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深度融合的方向不断演进。目前,传播大脑正持续推动AI与新闻行业的深度融合。传播大模型将不断迭代,扩展AIGC生成能力,并构建开放共享的“媒体大模型应用超市”,以赋能多样化业务场景。同时,通过数智人众创平台大幅降低应用门槛,推进“真人+数智人”协同生产模式落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