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就在离我们不到百里的高密城东岭,一位名叫夏侯苏民的虎将,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讲台上,作家邱昭山以胶东军区十三团团长夏侯苏民的壮烈事迹开篇,将烽火岁月的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
近日,在高密市柴沟小学报告厅里,一堂题目为“我们身边的红色故事”思政课正牵动着学生的心弦。
“同学们,就在离我们不到百里的高密城东岭,一位名叫夏侯苏民的虎将,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讲台上,作家邱昭山以胶东军区十三团团长夏侯苏民的壮烈事迹开篇,将烽火岁月的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
“我们还将邀请‘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柴沟村支书王京福走进校园,用身边榜样激励师生向下扎根、向阳生长。”柴沟镇中心校校长徐连伟介绍,在柴沟镇,像邱昭山、王京福这样活跃在校园里的“校外导师团”成员有近30名,其中有乡村带头人、优秀校友、热心退休教师。这支队伍定期走进课堂,传承红色基因,播撒家乡文化,已成为乡村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乡情更牵动远方学子。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翔宇、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董少校同为柴沟中学校友。虽相隔千里,他们每年都如约“归巢”。董少校在母校设立思政工作室,与12名教师远程研修、课题共研;王翔宇则成立励志工作室,与百余名乡村孩子结成“追梦伙伴”,用专业所长反哺乡梓,为乡村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作为山东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镇,柴沟镇深谙教育振兴关键在“强师”。近年来,该镇依托政策,坚持“内挖潜、外借力”双轮驱动,多举措赋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更多教师成长为热爱乡村、服务乡村、扎根乡村、为乡村而教的优秀教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写在柴沟小学教师王昱清的日记本扉页上。这个来自江苏的年轻人,入职五年,已在县级业务大赛中“六度折桂”,入选高密市百名思政名师培育对象。回首来时路,王昱清坦言:“初到高密时,我曾水土不服,有过离开的念头。但现在,我想把根扎在这里。”
而在柴沟镇土庄小学,有着研究生学历的“90后”教师王敏也曾有过迷茫。初来乍到,她一度感觉“大材小用”。转机始于她加入高密市英语学科带头人单继芳名师工作室,投身教学改革。“一朵花五个瓣,我们都来跳跳看……”如今,她开创的“跳花朵”自然拼读游戏点燃了乡村娃的学习热情。从感到迷茫到成为骨干,王敏成功进入“高密市教师成长学院”,是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唯一入选教师。“她的成长令人自豪。”单继芳说。
近年来,柴沟镇新入职教师55名。为了让这股“青春力量”加速成长,该镇借势“高密市教师成长学院”等多元平台,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赋能。3年来,已有36名青年教师在市级教学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支撑乡村教育的蓬勃力量。
乡村教师“留得住”,也要“教得好”。在柴沟镇的校园里,“于漪书坊”被教师亲切称为“教师之家”。2020年,高密市首家“于漪书坊”在此落户。“人民教育家”于漪曾寄语师生“要与好书为伴”。如今,“读于漪、学于漪、做于漪”蔚然成风。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之所以成为“人民教育家”,靠的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作为于漪的追随者,柴沟中学化学教师徐炳友的课堂深受欢迎。“徐老师总能把知识点和时事热点相结合,使枯燥的化学变得生动有趣!”一名学生由衷赞叹道。在讲授《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一课时,他从北斗卫星组网切入,串联西气东输、山东“氢动走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将知识讲授升华为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
“要把每堂课都上成精品课!”这是徐炳友坚守32年的信条。从见习教师到正高级教师、潍坊市特级教师、潍坊名师,他步履坚定。成立名师工作室后,他更将经验倾囊相授,以个人的坚守带领团队扎根乡土课堂,学做“大先生”。“于漪老师教会我‘坚守’二字。坚守乡村育人初心,是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徐炳友说。
在于漪精神感召下,柴沟镇立足乡土,倾力打造“嘉木教育”品牌,倡导教师“读经典书,立君子品,成栋梁材”,助力教师“拔节生长”。全镇成立8个镇级名师工作室,57名教师跻身县级骨干,6人获评潍坊市教学能手,49人获县级以上优质课,65人获评高级教师职称,一支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正在成长。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