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时节,稻浪翻滚,满目金黄,位于汨罗市河市镇金兴村的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洞庭湖区域中心新品种展示与评价基地里,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这片占地百亩的良田,不仅是水稻新品种的竞技场,更是驱动区域水稻产业提质增效、落实全域单产提升行动的“科技引擎”。
深秋时节,稻浪翻滚,满目金黄,位于汨罗市河市镇金兴村的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洞庭湖区域中心新品种展示与评价基地里,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这片占地百亩的良田,不仅是水稻新品种的竞技场,更是驱动区域水稻产业提质增效、落实全域单产提升行动的“科技引擎”。
高位规划打造科技示范新高地
“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聚焦洞庭湖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展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集中示范与科学评价,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岳阳市农科院副院长文炯介绍。该基地的建立,是整合科研力量、服务地方产业的重要举措,彰显出科研机构主动对接生产一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担当。
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紧密契合了屈原管理区近年来大力实施的全域水稻单产提升行动。行动以洞庭湖区实际生产需求为根本导向,重点围绕湖南省主推的“早专晚优”高效生产模式,旨在通过筛选出适合当地的早稻加工专用型和晚稻高档优质新品种,为全域单产提升注入强劲的“种源动力”。
广征精选汇聚优良种质资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基地的品种征集工作呈现出来源广、类型多、特色鲜明的特点。为筛选出最适合洞庭湖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生育期适中且兼具镉低积累特性的双季稻优良品种,基地面向全国广泛征集,共吸引了来自30余家科研院所和实力种业企业的160多个品种报名参展。
经过严格的初审与筛选,最终共有104个品种脱颖而出,在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同台比拼。其中,早稻展示共有28个品种,包括了9个备受关注的镉低积累品种;晚稻展示规模更大,达到了76个品种,不仅包含了14个镉低积累品种,还特别引入了3个具有特殊用途的脆秆稻品种,展示了水稻品种的多样性及其在应对不同市场需求、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秸秆饲料化)方面的潜力。
“看禾选种”现场观摩活动现场。
精细管理确保展示公平科学
为确保展示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基地全面采用了“四统一”的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统一播种、统一移栽、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有效消除了因栽培措施差异带来的影响,使得每个品种的真实特征特性得以充分表达。
“我们聘请了多名经验丰富的水稻栽培、育种专家,长期驻点或定期前来进行技术指导,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岳阳市农科院种质资源部部长关健介绍,从目前的田间长势来看,各个品种的生育期、抗性表现以及预期的产量潜力等都得到了清晰展现,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它们在洞庭湖区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综合表现力。
看禾选种对接产销促推广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当下,晚稻品种已陆续进入黄熟期,丰收在即。屈原管理区农业农村局抓住关键农时,不定期组织区内多家米业公司代表、粮食收购商以及种植大户来到基地田间地头,开展“看禾选种”现场观摩活动。
“这个品种穗子大,结实率高!”“那个品种抗倒伏能力看起来很强,今年风雨多也没事。”“这个米质听说很好,企业收购价高。”……田埂上,来自生产一线的“评委”们兴致勃勃,仔细观察比较不同品种的株叶形态、穗部性状、熟相表现,不时交流讨论,并向在场的科研人员详细询问品种特性、栽培要点等。他们还根据自身的种植经验和市场判断,为每个观摩品种进行现场打分。
“这种形式非常好!看得见、摸得着,比光看资料、听介绍实在多了。”来自邵阳武冈市的种植大户毛震宇感慨道,在这里能一次性看到这么多新品种的实际表现,心里更有底了,明年种什么品种,选择起来目标更明确。
市场认可打通良种推广“最后一公里”
这些来自最终用户——农民和企业的直观评价和选择意向,成了评判品种推广价值的重要依据。市场认可、农民欢迎的品种,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好品种。通过这种“田间考场、用户打分”的模式,能够加速表现优异、适应性强的新品种在本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实现良种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
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洞庭湖区域中心新品种展示与评价基地的工作,是岳阳市农科院及其合作单位服务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为洞庭湖区水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品种选择,也为科研育种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田间反馈。
展望未来,岳阳市农科院将继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持续优化品种展示评价机制,不断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在巴陵大地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岳阳力量。
来源丨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来源:岳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