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月·大家谈|常态化开展传染病科普 真正实现“上医治未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08:52 1

摘要: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医学的古老智慧中,“上医治未病”一直被视为最高境界。它强调的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将健康防线前移。在当今时代,随着传染病防治科普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正逐步朝着这一理想迈进,让“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在传染病防治领域落地生根。

  过去,传染病防治科普常集中在特定的节点,例如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狂犬病日、全国疟疾日、全国爱肝日等。这些节点式的科普活动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但其影响力和持续性相对有限。从“科普日”到“科普月”,不仅仅是时间的延长,更是科普工作理念的深化。这种转变意味着传染病防治科普也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存在。

  常态化科普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持续不断地向公众传递传染病防治的知识和理念。通过社区宣传、线上科普平台、学校教育等各种渠道,将传染病防治的知识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这种持续性的科普能够帮助公众建立起长期的健康意识,使他们时刻保持对传染病的警惕,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我平时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艾滋病的防治,因为艾滋病的感染风险是在日常的每一天,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宣传,让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有风险,去接受检测,早诊断早治疗。而且还要宣传艾滋病的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阻断,让有高风险行为的人知道如何事前预防,如何事后补救。再如流感的防治,每年流感的高峰在冬春季,但其实流感疫苗接种的最佳时机是秋天,在流感高峰来临前完成接种,让身体提前产生针对流感的抗体,保护自己平稳度过冬春季。这些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

  在传染病防治科普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公众的行为。过去,科普工作往往侧重于向公众普及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等。然而,仅仅让公众了解这些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在流感高发季节,我们不仅要告诉公众流感的症状和传播途径,更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通过行为引导,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采取预防措施。在狂犬病的预防宣传中,以前主要是强调被动物抓伤咬伤后尽快接种疫苗,现在则会引导家有宠物猫狗的朋友们,平时要给爱宠接种疫苗,从源头避免狂犬病风险,出门遛狗一定拴好绳,减少爱宠被其他动物咬伤而感染疾病,也能避免自己宠物不小心咬伤抓伤其他人。

  在传染病防治科普的对象上,不应局限于特定的重点人群,而应拓展到全民。虽然一些传染病在特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但传染病的传播是没有界限的。因此,让全民都参与到传染病防治科普中来,对于构建健康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科普讲座、社区宣传、线上互动等,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群参与。例如,社会上普遍存在对艾滋病的误解,有些人仍然觉得艾滋病是不治之症,艾滋病感染者不能上学、工作、结婚等,其实不然。所以艾滋病宣传不仅仅是关注重点人群,也要让公众了解艾滋病的真实情况,消除对疾病的歧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染病防治科普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从传统的宣传海报、宣传册,到现在的多媒体融合,科普工作更加生动、形象、高效。利用互联网平台,我们可以制作并传播各种形式的科普内容,如短视频、动画、直播等。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传递知识。我平时会通过短视频、科普图文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防治,如果有突发传染病的新闻或者在门诊遇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也会在门诊拿起手机通过微博、抖音等立刻进行科普,时效性很强。

  传染病防治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随着从“科普日”到“科普月”的转变,我们看到了科普工作朝着“常态化”发展的良好趋势。通过深化科普内容、拓展科普对象、创新科普手段以及科学评估科普效果,我们能够真正实现“上医治未病”的目标,让传染病防治知识深入人心,为公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