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上午,天津外国语大学50名师生及留学生代表走进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开展“探寻‘第六埠’,解码‘红绿农’”——“行走的最强思想”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活动现场,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第六埠村共同为“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揭牌,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乡村振兴
今天上午,天津外国语大学50名师生及留学生代表走进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开展“探寻‘第六埠’,解码‘红绿农’”——“行走的最强思想”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活动现场,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第六埠村共同为“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揭牌,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乡村振兴一线。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足迹,师生们走进第六埠村体验式农业示范区。智慧农业系统精准调控温光水气,5000亩高标准农田内瓜果飘香,红色拓展园、精品蔬菜园等四大主题园区交相辉映。村党委负责人介绍,通过“红绿农”融合发展模式,村集体收入一年内从700余万元跃升至1500万元。留学生李查娜对“稻蟹共生”生态模式兴趣浓厚,用手机记录下每一处细节:“我要把中国绿色发展的智慧分享给家人朋友,这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在村史馆与创富工坊,师生们解码第六埠村发展密码:以红色文化领航,以生态经济为底色,以现代农业为根基。村史馆记录着土地沧桑巨变,创富工坊则展示“六埠蔬菜”品牌包装、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如何赋能农产品增值。三者融合催生研学教育、生态旅游等新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道路两侧展板重现海河“23·7”特大洪水中的“六埠速度”:村“两委”班子10天内完成排水抢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如今,昔日灾区已焕发新生,金黄稻田与生态景区交相辉映。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原宙现场讲授:“第六埠村的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这正是‘中国之治’的生动写照。”
此次实践教学活动以“行走的课堂”创新思政教育形式,让理论扎根泥土、让青春对话田野,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生动范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立军表示:“在乡村振兴一线,学生们能真切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农村实践,深刻理解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价值,为讲好中国制度自信故事提供鲜活素材。”求索荣誉学院学生石佳田感慨:“当宏观战略落地为具体案例和发展数据时,我对中国变革的理解更深刻了。今后,我能用更生动的语言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故事。”
来源:西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