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阿胶分红分光利润,十年仍在“原地打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8:43 1

摘要:在中华老字号的阵营里,东阿阿胶曾凭借“滋补养生第一品牌”的光环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近年来,这家以“熬胶”为核心的企业,却在业绩增长、管理层稳定与品牌信任度的多重困境中艰难挣扎,其“熬出头”的日子似乎依然遥不可及。

在中华老字号的阵营里,东阿阿胶曾凭借“滋补养生第一品牌”的光环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近年来,这家以“熬胶”为核心的企业,却在业绩增长、管理层稳定与品牌信任度的多重困境中艰难挣扎,其“熬出头”的日子似乎依然遥不可及。

2025年上半年,东阿阿胶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营业收入30.51亿元、归母净利润8.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02%和10.74%。但褪去表面的增长光环,业绩背后的隐忧已然显现。从单季度数据来看,二季度营业收入13.32亿元,较一季度减少3.87亿元,增速更是从一季度的18.24%断崖式下滑至2.91%。纵向对比近三年上半年业绩,2023年、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8.69%、26.80%,均远超今年的11.02%,业绩增长动能衰减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更引发市场争议的是其“慷慨”的分红策略。上半年东阿阿胶拟每10股派发现金12.69元,分红总额达8.17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99.94%,近乎将上半年利润全数分光。尽管公司称此举是为了与股东共享发展成果,但从企业经营逻辑来看,将短期利润全部用于分红,意味着公司放弃了将资金投入研发创新、市场拓展或渠道优化的可能,长远来看,这无疑会削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这场分红中,“华润系”作为持股33.70%的大股东,可分得约2.75亿元,中小股东能获得的实际收益有限,这样的分红结构更像是对大股东利益的倾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成果”。

回溯东阿阿胶的发展历程,其业绩波动早已埋下伏笔。2015年至2017年,公司通过频繁提价与渠道压货制造虚假繁荣,2018年营收达到73.38亿元、利润20.85亿元的峰值。但这种“寅吃卯粮”的模式难以持续,2019年权健事件引发保健品行业信任危机,经销商囤货意愿骤降,渠道库存积压问题集中爆发,东阿阿胶营收暴跌至29.7亿元,甚至亏损4.55亿元,创下上市以来的最差业绩。令人遗憾的是,截至2024年,公司营收仅恢复至59.21亿元,仍未突破2018年的业绩天花板,十年时间陷入“增长停滞”的怪圈。

业绩的持续低迷,直接引发了管理层的“走马灯式”换血。2019年业绩暴雷后,时任董事长王春城、总裁秦玉峰相继离职;2022年韩跃伟卸任董事长,高登锋接棒;2023年高登锋辞职,白晓松上任,仅一年多后,白晓松于2024年10月再次辞职,由程杰接任董事长。短短五年间,董事长职位四度更迭,同时副总裁任辉、王延涛,监事会主席陶然等多位高管也因内部调动或其他原因离职。频繁的人事变动导致公司战略难以连贯执行,每任管理层的改革思路尚未落地便被迫中断,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如今,东阿阿胶试图通过产品多元化打破困局,推出“桃花姬”阿胶糕、阿胶燕窝,甚至入局男性滋补市场推出“皇家围场1619”品牌。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尝试并未形成有效的“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上半年,阿胶及系列产品收入28.45亿元,占总营收的93.24%,而其他药品及保健品收入仅1.42亿元,占比不足5%,且增速仅7.06%。新业务不仅未能分担主业压力,反而暴露了公司在产品创新与市场运营上的短板。

雪上加霜的是,品牌信任危机频发,让东阿阿胶的“口碑护城河”逐渐崩塌。2024年1月,其全资子公司因在抖音直播间违法宣传被罚款11万元——不仅未明确区分所售阿胶是药品、保健品还是普通食品,还宣称“男女6岁以上儿童均可食用”却无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直播间还涉嫌虚假定价,声称母亲节后产品将恢复345元售价,实则后续一个多月内均无该价格成交记录。同年11月,复方阿胶浆又陷入“回流药”与“骗保”风波,11个省份的46家医药机构出现该药品追溯码重复且涉及医保结算的情况,尽管公司称与自身无关,但高价格引发的骗保争议,仍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从曾经的“滋补龙头”到如今的“困局企业”,东阿阿胶面临的早已不是简单的业绩复苏问题,而是战略定位、产品创新、内部管理与品牌重塑的系统性挑战。若不能打破“依赖单一产品、利润分光、管理层动荡”的恶性循环,这家老字号企业或许还要在困境中“熬”更久。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