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8条投诉+147亿坏账:苏超光环下,江苏银行的风控考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08:44 1

摘要:近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总冠名商江苏银行也借此赚足了眼球。然而,在“金融+体育”的双赢表象之下,江苏银行却面临着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攀升的严峻问题,百亿不良贷款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影响其未来发展。

近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总冠名商江苏银行也借此赚足了眼球。然而,在“金融+体育”的双赢表象之下,江苏银行却面临着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攀升的严峻问题,百亿不良贷款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影响其未来发展。

苏超联赛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9月20日晚,苏超联赛第十二轮比赛结束,6场比赛总计打入21粒进球,刷新了单轮进球总数纪录,同时也拉动了各地球迷的消费热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苏超的消费活力不断释放,作为总冠名商的江苏银行,品牌认知度也随之大幅提高,还带动了餐饮、文旅类消费交易额同比增长。

但繁华背后,江苏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却暗藏危机。2025年上半年末,江苏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超3400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约177亿元,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要知道,2024年全年其个人消费贷款较2023年才增长了84亿元。然而,规模的快速扩张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质量提升,反而伴随着不良贷款的同步增长。

仅2025年年初至今,江苏银行在银登网上挂牌转让的个人不良贷款金额合计就达到了147亿元。例如,9月16日,江苏银行的2025年第11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在银登网上重新挂出,竞价交易时间从9月11日改为9月23日,这意味着此前的交易可能无人竞价。该项目的借款人为93468户,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646.24天,未偿本息总额约20.57亿元,产品均为个人网贷产品。

事实上,自2025年2月27日以来,江苏银行已连续挂牌9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包,合计未偿本息规模高达147.23亿元,另外还有2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不良资产包,合计约27亿元。这些不良资产的底层大多为历史网贷类消费贷,加权逾期天数普遍较高,最高达到1186.39天。

江苏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快速扩张始于2016年上市之后。从2016年末的364.35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228.58亿元,再到2025年6月末的3405.79亿元,不到十年时间规模翻了8倍。为了进一步加快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战略布局,江苏银行在2021年3月还发起设立了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苏银消金实现营业收入27.44亿元,净利润3.8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630亿元,较年初增长约116亿元,规模扩张速度惊人。

然而,在个人消费贷款规模疯狂扩张的同时,江苏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在悄然累积。虽然从整体不良贷款率来看,江苏银行在2021-2024年不良率分别为1.08%、0.94%、0.91%和0.89%,2025年6月末更是降至0.84%,但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率情况却未被披露,这不得不让人对其资产质量产生担忧。

江苏银行巨额个人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该行近年来的零售转型息息相关。在利率市场化、息差持续收窄等挑战下,银行业向零售转型暴露出了“重规模、轻质量”的问题。江苏银行“一边放贷一边出表”的操作模式,看似将风险转移了出去,但实际上如果风控体系存在漏洞,这种转移只是暂时掩盖了问题。例如,3月中旬江苏银行在银登中心接连挂出4批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合计超过70亿元,逾期时间3年左右。若这些坏账最终以起始价成交,意味着江苏银行损失率超过95%。

此外,江苏银行在催收环节也存在诸多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有3298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江苏银行”,投诉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利率过高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上。一些消费者反映,江苏银行的催收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如第三方催收公司联系借款人的妻子及其公司,导致借款人妻子面临被公司解雇的风险。这一系列投诉的背后,折射出江苏银行在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环节可能过于宽松,未能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充分、审慎的评估,同时贷后管理环节也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除了消费者的投诉,江苏银行在合规方面也面临着严峻考验。2025年6月,因“贷款业务管理不到位,未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保证金来源不合规”,江苏银行深圳分行被深圳金融监管局罚款200万元。这些不利因素对江苏银行的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截至2025年9月22日收盘,江苏银行的股价为10.12元,市值约为1857亿元,三季度以来市值蒸发逾300亿元。

江苏银行借助苏超联赛实现了品牌的广泛传播和消费的拉动,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不良贷款问题却如影随形。在追求规模扩张的道路上,江苏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策略,否则,百亿不良贷款可能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巨大阻碍。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