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名县的乡村田野下,沉睡着一座唐宋时期的繁华都市。这里曾是唐代河北道治所,宋代北京大名府,李白笔下“万室喧歌钟”的豪贵汇聚之地。
田野之下,沉睡着一座曾经与汴梁齐名的宋代北京;古城之上,新时代的活力正悄然绽放。
在大名县的乡村田野下,沉睡着一座唐宋时期的繁华都市。这里曾是唐代河北道治所,宋代北京大名府,李白笔下“万室喧歌钟”的豪贵汇聚之地。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公司的直播带货员们正通过手机屏幕,将大名的大蒜等农产品卖往全国。千年古城,正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01 辉煌过往,唐宋重镇
大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是魏武侯公子元的食邑。但大名的辉煌顶峰是在唐宋时期。
唐代,大名称为魏州,作为河北道的治所,已是全国性的一线都市。753年,诗人李白游历此地,写下“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魏州的繁华景象。
高适在731年经过魏州时,也目睹了“魏郡十万户,歌钟喧里闾”的热闹场景。
进入宋代,大名府的地位更加显赫。它被定为 北京大名府,成为首都汴梁之外唯一设国子监的陪都。庆历二年(1042年),大名正式建为北京,其政治文化影响力达到顶峰。
这片土地上的名人故事也颇为精彩。狄仁杰696年任魏州刺史,到任后“缓赋宽役,勉农劝桑”,使官府仓廪充实且百姓衣食无忧。他离任后,百姓为之建生祠以示怀念。
02 名称由来,历史变迁
“大名”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唐代一段藩镇割据的历史密切相关。782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自称魏王,将魏州改名为“大名府”,这是“大名”作为地名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田悦改名的原因是为了取吉兆,寓意“宏大显赫”。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广晋府被改为大名府,广晋县改为大名县,这是“大名”作为县名的开始。此后,大名府、县名称基本延续未变,至今已逾千年。
1401年,大名府城毁于洪水,同年在其西南方新建城池,即今日的大名县城。而宋代大名府故城遗址则位于今天的大街镇,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 文化积淀,多元融合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脉系,包括藩镇文化、运河文化、石刻文化等。
石刻文化尤为突出。大名现存碑刻200余通,其数量、规制、规模及雕刻精美程度均居河北省首位。何进滔功德碑高12.34米,重140.3吨,是我国已知最大的古碑。
1963年发现的何弘敬墓志铭,盖边长1.88至1.96米,刻3800字,是我国现存最大、文字最多的唐代墓志。
大名也是邓丽君的祖籍地。这里的草编技艺已有近300年历史,清雍正年间从山东掖县传入,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4 今日大名,乡村振兴
如今的大名县,隶属河北省邯郸市,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面积1045平方千米,人口74.8万。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大名正焕发新的活力。
2024年以来,大名县创新推行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公司模式,整合县、乡、村三级资源要素。目前全县20个乡镇均成立集体经济发展公司,总资产超2.15亿元,带动村均经营性收入增长35%。
“一品一播”产业园是大名县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园区内有5118个直播账号、208个直播间、821名主播,通过直播带货推动农产品上行。在“大名蒜香飘万家”直播活动中,一天最多达到3万单,销售大蒜近40万斤。
同时,大名县注重文旅融合,打造了《久闻大名》实景舞台剧,让游客在感受宋文化魅力的同时,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2024年,全县农文旅融合项目年接待游客120余万人,同比增长410%。
05 未来展望,创新驱动
面向未来,大名县以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发展。他们出台系列政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全链条发展模式。
大名县推出 “人才新政20条” ,创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通过校企共建“人才飞地”,助力县域引进高端人才项目。
2025年春季,大名县集中开工了2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84.64亿元,涵盖食品加工、电气电缆、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将为大名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行走在大名县城,宋代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现场已对公众开放,而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公司的直播间里,年轻主播正热情介绍当地的特色产品。
古城与新貌交融,历史与现代共鸣。这座千年古县,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在新时代继续讲述属于自己的“小城故事”。
来源:郎乡花谷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