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象牙塔尖的琉璃瓦映着千年文脉的光华,学术圣殿的门扉却常闭于森严的围墙之内。当知识的清辉被高墙剪碎成斑驳的光影,当思想的浪潮困在学术壁垒的牢笼,我们不禁叩问:那些陈列在书架上的典籍,难道不应成为滋养全民智慧的甘露?那些沉淀着人类思想的典册,岂可独锁于大学的深院?
象牙塔尖的琉璃瓦映着千年文脉的光华,学术圣殿的门扉却常闭于森严的围墙之内。当知识的清辉被高墙剪碎成斑驳的光影,当思想的浪潮困在学术壁垒的牢笼,我们不禁叩问:那些陈列在书架上的典籍,难道不应成为滋养全民智慧的甘露?那些沉淀着人类思想的典册,岂可独锁于大学的深院?今朝当倡破壁之举,拆去横亘在知识与民众间的藩篱,让公立大学的图书馆向全社会敞开怀抱,使墨香浸染街巷,令智慧泽被黎庶。
公立大学之图书馆,本就是集四方之菁华、汇古今之典籍的文化重镇。其藏书之丰饶,如百川归海,涵纳五洲文明之精粹;其典籍之珍罕,似昆山片玉,珍藏华夏文脉之遗珠。从线装古籍的芸编缥帙,到电子资源的浩渺星河,这里是通往真理之路的云梯,是叩击智慧之门的洪钟。然而当下,这方知识的净土却常囿于身份之槛,将渴求真知若渴的校外学子拒之门外。曾见白发老者徘徊于校门之外,望馆兴叹;亦闻寒门子弟踮足远眺,难窥书影。此非治学之道,实乃文明之憾。
观诸世界,凡以文明昌盛自许者,莫不以启民智、开新风为务。哈佛大学图书馆任人往来如织,剑桥大学典籍任客披阅无阻,东京大学书库向市民敞亮如昼。这些学府深知:知识的流动恰似江河奔涌,唯有疏浚河道方能润泽沃野;思想的传播犹如春风拂岗,必得豁然开朗才可草木葱茏。反观我国,虽有零星高校试水局部开放,终因顾虑管理繁难而浅尝辄止。殊不知,真正的文化自信,正在于敢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置于阳光之下,任人评鉴;真正的学术底气,恰在于能容天下好学之士共沐书香。
或忧安保之虞,恐纷扰之患。实则治世自有良策,何须因噎废食?君不见国家博物馆推行预约制,井然有序;公共美术馆设置安检门,安然静好。今可效此良法:以实名登记筑筛选之堤,凭预约入馆控人流之峰,辅以智能监控守安全之界。既保学术殿堂之肃穆,又开知识普惠之善门。至于借阅权限,宜分层级而定:基础阅览可自由往来,珍本特藏需专业指引,如此刚柔并济,方显治理智慧。
更须知,开放图书馆绝非单向施惠,实乃双向滋养。校外读者携生活阅历而来,可为学术研究注入鲜活注脚;社会大众带多元视角而至,能给理论探索提供创新启发。昔年钱钟书先生泡图书馆练就贯通中西的学问,若有市井智者与之切磋,焉知不能催生新的学术灵光?今日青年学子埋首故纸堆钻研课题,倘若匠人高手参与讨论,或许能碰撞出实践创新的火花。这种知识的回流与思想的交融,恰似活水注入深潭,必将激荡出更加澎湃的创新动能。
瞻望前路,拆除的是物理的围栏,打通的是心灵的甬道;推倒的是机构的藩篱,连接的是社会的脉络。当清华园里的书香飘向胡同巷陌,当未名湖畔的书声应和市井烟火,我们的城市将会增添多少书房灯火?我们的民族又将孕育多少向学之心?这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愿所有公立大学的图书馆都能成为不设围墙的精神原乡,让求知的脚步踏响每级台阶,让思想的火花照亮每个角落。待到来年春色满园时,定见莘莘学子与银发老者同席研读,职场精英与稚童蒙童共品书香。那时方信:知识无涯,何必画地为牢;学问有道,自当海纳百川。
好人一起盖大学
来源:行者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