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庆中秋双节之际,塞上定边金风送爽,瓜果飘香。在几百平方米的文化展厅内,暖黄色的灯光穿透展块,书法、绘画笔走龙蛇,出神入化。同时将一枚枚层次分明、色泽金黄的炉馍映照得愈发诱人,也照亮了一段跨越千年的饮食传奇与非遗传承之路。2024年八月十五前夕,以“聚力三十
在国庆中秋双节之际,塞上定边金风送爽,瓜果飘香。在几百平方米的文化展厅内,暖黄色的灯光穿透展块,书法、绘画笔走龙蛇,出神入化。同时将一枚枚层次分明、色泽金黄的炉馍映照得愈发诱人,也照亮了一段跨越千年的饮食传奇与非遗传承之路。2024年八月十五前夕,以“聚力三十载 携手向未来”为主题的付翔炉馍文化展如期启幕,这场文化盛宴,汇集了多篇书法绘画文物、工艺展品与创新产品,通过“岁月留香”“匠心传承”“现代焕新”“互动体验”四大板块,全方位勾勒出定边炉馍从民间小吃到非遗瑰宝、从家庭作坊到产业标杆的发展脉络,吸引了来自陕甘宁蒙四省(区)游客与媒体记者到场参观。
文化展的序厅以“岁月留香——炉馍的千年溯源”为主题,灰白底色的展板上,泛黄的老照片、文献史料与复刻的古炉具,静静诉说着炉馍的起源传说与历史渊源。清代《定边县志》上记载“东滩炉馍,以麦面、胡麻、枣泥为馅,香酥耐久,为边地待客上品。与之相邻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当地文化学者对刘秀赐名传说的解读:相传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落难时在东滩曾得百姓所赠烤饼果腹,称帝后视察造器场,见工匠正在打造烤饼器具,遂赐名“鏊”,并挥笔题下“炉出太平世,馍香天下民”的诗句,取上下联首字定为“炉馍”,这一名称便从此流传下来。
而序厅右侧的展区展版,则聚焦于另一段广为人知的历史佳话——康熙御尝炉馍。展板上详细记载了1697年康熙帝亲征葛尔丹时的轶事:当时清军宿营安边东滩,康熙帝微服私访时偶遇当地善人高氏,高氏以家中秘制炉馍款待。康熙帝品尝后,对这外酥内软、甜而不腻的美食赞不绝口,详细询问了制作方法,高氏一一作答。临别时,高氏将剩余炉馍悉数赠予客人,客人则脱下身上绣有龙纹的马褂回赠。次日,高氏才发现马褂上的龙图标识,方知昨日贵客竟是当朝天子。这段佳话至今仍在安边东滩流传,展厅内特意复刻的龙纹马褂与清代古炉模型,引得不少游客驻足拍照,纷纷感叹“原来炉馍还有这么深厚的皇家渊源”。
“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实物与文献双重佐证的。”现场讲解员介绍道:2018年安边东滩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清代烤炉部件,其造型与《安边东滩赋》中“炉馍醇酒,待汉满蒙嘉宾”的描述高度契合,也与康熙西征时期的饮食器具风格一致。在序厅的尽头,一幅长达5米的《定边炉馍历史长卷》徐徐展开,生动再现了从秦汉时期边地百姓制作干粮,到唐宋时期融入胡麻、红枣等食材,再到明清时期成为宫廷贡品的全过程,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炉馍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
穿过序厅的门厅,便进入了“匠心传承——付翔三十年的坚守与创新”板块。这里的展区风格瞬间变得明亮温暖,橙色与黄色的主色调,象征着炉馍制作中的鏊火与麦香。“1995年,付翔董事长怀揣着对炉馍的热爱,创办了定边县第一家规模化炉馍生产作坊,与之相邻的展柜中,2000年获得“后稷金像奖”的奖状、2005年成为人民大会堂指定供货单位的证书、2009年“中华国饼”的奖牌、2012年“中华糕饼文化遗产”的认证……一张张荣誉证书与奖牌,串联起付翔公司从家庭小作坊到行业领军企业的成长轨迹。
“我们是定边炉馍的第四代传承人,既要守得住老味道,也要跟得上新时代。”在展区中央的分享台上视频上,付翔董事长身着深色西装,向观众讲述着品牌的发展故事。他的手指向身后的展柜,那里整齐排列着十余种不同馅料的炉馍:经典的红枣馅、香甜的八宝馅、健康的杂粮馅、创新的紫薯馅……每种馅料的炉馍都配有详细的原料说明卡,标注着食材的产地与营养成分。“为了保证口感,我们的春小麦粉全部来自定边本地的绿色种植基地,胡麻油要经文火炼制3小时以上,馅料搅拌必须顺时针转动108次,这些老规矩我们从未改变。”付翔的话语中满是对传统工艺的敬畏。
同时视频上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协作正在上演。几位非遗传承人正专注地进行手工包馅,他们手指翻飞,将细腻的枣泥馅裹进擀得比纸还薄的面皮中,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娴熟,展现着“风揭千层皮,馅露十里香”的传统技艺。而右侧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烤炉正以精准到秒的控温技术烤制炉馍,无菌包装线则高效地完成封装、贴标等工序,整个流程井然有序。
“传统工艺保证口感,现代设备保证品质。”讲解员拿起精品炉馍介绍道,“我们通过反复试验,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配方相结合,不仅保留了炉馍的经典风味,还解决了传统炉馍保质期短、不易储存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炉馍保质期可以达到60天,而且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展区的另一侧,摆放着付翔公司近年来开发的系列产品:造型精致的麻花、口感醇厚的土月饼、松软香甜的面包、层次丰富的蛋糕……这些产品与传统炉馍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矩阵。
榆林市政府2023年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到,付翔公司通过“非遗工坊+电商平台+线下门店”的模式,让定边炉馍从定边走向了全国。展台上的销售数据图表显示,2023年,付翔炉馍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带动了当地上千人从事烘焙原料种植、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而印有陕北窑洞、长城、盐湖等地域元素的文创包装礼盒,更是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将定边的文化与美味传递到全国各地。
在“味觉对比品鉴”台,工作人员早已将传统配方炉馍与创新低糖款炉馍分别摆放好,“传统款的甜度比较高,适合喜欢经典风味的长辈;低糖款则减少了30%的糖分,更受年轻人和注重健康的消费者欢迎。”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道。来自银川的李先生品尝后竖起了大拇指:“两种口味都很好,传统款香酥甜美,低糖款清爽不腻,各有特色。没想到定边的炉馍这么好吃,我已经买了好几盒,准备回去送给朋友。”
桌上的玻璃盘旁,摆放着一份《阳光报》2014年的报道剪报,标题为《定边炉馍:中秋团圆的味道》,文中“定边炉馍属月饼类食品,表面层多薄脆,内里清香可口,是陕北地区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美食,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的描述,恰是此刻场景的最佳注脚。当有消费者问及品牌未来的规划时,付翔董事长站起身,指向广场一侧的“百年蓝图”展板:“未来,我们计划建设定边炉馍文化产业园,打造集生产、展示、体验、研学于一体的非遗传承基地,让更多人了解炉馍文化,让这炉鏊火继续燃烧,让非遗美食香飘更远。”
“中华国饼”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与八月十五广场上的灯光交相辉映。从刘秀赐名的传说到康熙御尝的佳话,从付翔董事长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的现代化企业,从手工制作到产业化发展,付翔炉馍在这个中秋之夜,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如展墙上那幅书法作品所写:“好火点燃乾坤香,铁鏊共培历史悠。”这枚小小的炉馍,承载的不仅是塞上定边的独特风味,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智慧传承与新时代非遗保护的创新力量。
三十载匠心坚守,铸就了付翔炉馍的品质与口碑;百年梦想砥砺前行,必将开启定边炉馍更加辉煌的未来。在这个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时刻,付翔炉馍正以非遗之姿,书写着“炉出太平世,馍香天下民”的崭新篇章,让千年饼香在新时代继续飘荡,温暖着每一个追求团圆与美好的人。
来源:佘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