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丨让旅行成为心灵与文化的对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7:22 1

摘要:从参观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的大众游,到网红打卡潮、反向出游热等小众游,再到“为心灵放假”的沉浸式深度游,这一脉络体现了近年来文旅市场的消费行为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从观光游览到沉浸体验的变化,其背后是经济持续向好、文旅产品供给丰富、消费观念迭代升级等力量的支撑。

本报评论员 吴迪

从参观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的大众游,到网红打卡潮、反向出游热等小众游,再到“为心灵放假”的沉浸式深度游,这一脉络体现了近年来文旅市场的消费行为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从观光游览到沉浸体验的变化,其背后是经济持续向好、文旅产品供给丰富、消费观念迭代升级等力量的支撑。

“躺在酒店床上看日照金山”“泡庭院温泉赏星空”等特色体验搜索热度大幅上升,越来越多游客把“情绪价值”列为旅行的首要追求——据9月28日央广网报道,在线旅行平台日前发布的2025年国庆中秋旅游趋势预测显示,“情绪价值”正成为游客选择目的地的核心因素,“打卡式旅游”正逐步让位于“沉浸式度假”,具备“场景+文化+体验”的复合型产品受到欢迎。

“打卡出片”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旅游选项,尤其是“特种兵式旅游”让人们对这类玩法的关注上了新高度。而眼下的“沉浸式度假”可以说是“打卡式旅游”的升级版,即不追求旅游目的地的数量,更在乎融入其中的深度和参与体验。比如,有的游客慕名前往可以体验非遗手作的小镇旅居,有的躺在酒店通过落地窗“云游览”远山和蓝天……

当“想你的风吹到了××”等标牌激不起更多涟漪,当“为了一种心情”可以成为奔赴一座城的理由时,“情绪价值”越来越成为不少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指标。产生这种变化,首先与游客主要群体正在经历代际更替有关。当前,文旅市场的消费人群以年轻人居多,其消费意愿从吃、住、行等物质层面的满足,扩展到对愉悦感、归属感、松弛感等精神满足上。其次,社交型旅游在社交平台成为一大趋势,各类主题潮流、图文攻略、避雷指南等分享行为越来越影响着游客群体的偏好和选择。此外,不少地方的文旅市场主动求新求变,对接年轻群体的多元需求,产品供得上、服务接得住,与游客形成双向奔赴,大大提升了吸引力。

从参观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的大众游,到网红打卡潮、反向出游热等小众游,再到“为心灵放假”的沉浸式深度游,这一脉络体现了近年来文旅市场的消费行为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从观光游览到沉浸体验的变化,其背后是经济持续向好、文旅产品供给丰富、消费观念迭代升级等力量的支撑。因此,各地文旅市场不应只在节庆假日期间接受大考,更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进一步提升转型意愿和创新热情。这是文旅市场求变升级的机遇,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近年来,“尔滨”类宠客方式获得现象级传播并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旅游收益,这给不少地方上了一课。“村超”“苏超”等赛事引领“体育+文旅”热潮,电竞、潮玩成为文旅市场新宠……文商旅体消费场景正在不断扩围、破壁、融合、创新,催生出赛事经济、票根经济、潮玩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激发起各地文旅市场的活力与魅力。

当越来越多的游客把“情绪价值”列为旅行的重要指标,可以预见,从单一“卖风景”到打造复合型新业态,是文旅市场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从“流量经济”到“留住游客”质变的必经之路。为此,政策层面需要持续优化,鼓励文化IP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支持市场主体开发如“非遗手作+民宿体验”“自然疗愈+数字科技”等跨界产品;文旅市场需要强化用户思维,捕捉和分析游客情感诉求,在服务细节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让旅行成为心灵与文化的对话等。

“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从不同消费人群的情感需求出发,提供更多文旅精品,拓展更多增值空间,是未来文旅市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广大消费者的共同期待。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